戴学锋:新冠让旅游业再次成为改革发展的发动机?      2020-05-12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在全国及世界各国蔓延。受疫情影响,中国旅游业在春节传统旺季全面停摆,3月后,全球旅游业也相继停摆,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旅游经济遭受重创。
    
系列笔谈主持人:保继刚
新冠让旅游业再次成为改革发展的发动机?
戴学锋 
       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一直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在历次重大历史关头,特别是在整个经济社会陷入危机的时刻,旅游业都在对外开放、市场化探索、制度化、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为国家走出危机、继续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明的市场经济道路做出积极贡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完之后的1980年,旅游业率先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的管理集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也为整个社会对外开放进行了探索。1989年政治风波和2003年SARS疫情之后,中国旅游业不仅迅速恢复,而且在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又往前大大推进了一步:1989年政治风波后,酒店星级评定标准在旅游业行业迅速推广,让我国酒店设施和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也为民营经济进入酒店业奠定了基础;2003年SARS疫情平息之后的2004年,国家旅游局及时推出了5A级景区标准,不仅大大提高了景区运营管理水平,使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市场化的规范管理阶段,而且对全社会规范的市场化运作起到了示范效应。2020新年伊始,新冠肺炎在武汉和华夏大地肆虐,并且逐步在世界各地蔓延,造成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社会恐慌,人心浮动。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中国的市场经济如何发展,旅游业能不能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就此问题,我想谈下个人的几点思考。
      关于本次疫情对中国旅游业和旅游业的影响时长和影响程度,已经有很多机构进行过预测。在此,我只想强调一点,此次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历史上各次突发事件的影响。一是自从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中国旅游业几乎停摆。按照我个人的分析,2019年同期的收入,几乎就是此次新冠肺炎造成的损失,中国旅游业实际损失应该比相关部门估计的数值大得多。二是3月以来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各国开始采取限制人员流动的做法,不仅影响中国的入境旅游,也将对中国的出境旅游产生重大影响。当前中国已经限制出入境,各航空公司来华每周只有一班,而且对原来的免签、过境免签、落地签等均收紧,其他国家也采取了相关做法,对我国出入境旅游业更是雪上加霜。三是此次疫情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下滑不可避免,各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将面临下降,这对全球旅游业来讲是釜底抽薪。对中国来讲,与近年经济下行压力,出口下降,大批外向型企业倒闭,居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地方债务危机、财政收入下降等等叠加在一起,一方面旅游业本身必将受到更多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旅游业依托的相关产业必将反过来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四是此次疫情造成人们出行的心理阴影,特别是在封闭的空间(车船飞机等)长途旅行的恐惧,将会在疫情结束后很久才能消失。因此,我们对新冠的影响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万不可盲目乐观,更不能简单与此前几次危机的影响对比,认为几个月后,最多下半年旅游业就会复苏,甚至报复性反弹
       二、旅游业必将再次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产业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必须“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要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核心问题是要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解决管得过死的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此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企业的积极性、民间组织的积极性。此次新冠肺炎爆发初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反映出,一是地方缺乏自主权,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二是有相关部门管的太死,限制了地方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反映出,民间组织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让自下而上的改革与自上而下的改革相呼应。
       尽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史无前例的影响,但从有利的方面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较早控制住疫情的国家。由于各国普遍受到疫情的影响,未来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较大影响,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而旅游业产业链长,启动成本低,在一些疫情控制好的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地区,完全可以率先启动。
       (一)启动地方的基层改革动力
      (二)强化并完善地方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机制
      (三)给民间自组织体系发挥作用的空间
       近年,中国旅游业的所有协会都与政府“脱钩”,成为市场化的主体,这些市场化的主体与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对市场更加敏感,对服务市场意识更强。武汉封城后,从1月23日开始,中国旅游协会编制了《行业抗击疫情简报》,每天一期,介绍旅游业的情况,通报国家相关政策,推广企业好的应对措施,同时也为国家制定扶持政策提供了依据。此外,中国景区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以及地方的旅游协会和市场化的旅游咨询机构等,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渠道,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举办了很多讲座,为旅游企业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相信此次疫情结束后,旅游业的民间自组织体系会更为强大,与市场的结合也将更为紧密,运作更为高效。这种发挥民间组织作用的先行先试,也必将对我国的非政府组织(NGO)运作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实践案例。
       公开透明的公共信息,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前提。此次疫情发生后,旅游部门,包括旅游协会、旅游企业等发布了大量信息,特别是坚持开放的景区景点,在原有信息化服务建设基础上,实时公布景区游览人员数量,及时向社会公布景区采取的措施,为在重大疫情面前人民群众放松身心提供了最好的场所,比如北京的中山公园、颐和园、圆明园等一大批景区,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没有停业一天,这与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密不可分。这种利用现代技术,多渠道、及时发布公共信息的做法,不仅对我国整个社会公共信息的发布具有借鉴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旅游被关注度高,旅游者数量大,因此会培养出一大批追求真实信息的民众,这必将倒逼整个社会公共信息系统的建立。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并没有发生一起因为旅游者入住酒店、参加旅游团等旅游活动引发的重大聚集性疫情,也没有发生一起旅游企业主动甩团、强制退房等事件。这说明,通过SARS等危机之后,旅游业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人性化的安全服务体系,同时也反映出旅游业在此次应对过程中,反应迅速有效。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很多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地区迅速制定了地方标准,比如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的旅游业方面的防控工作指导手册等;大型旅游企业也制定了相关行业标准,比如中国旅游集团迅速制定了带团中必须要求戴口罩、旅游安全距离等企业标准。这些手册、标准等是旅游业公共服务的有一次大提升,其中很多今后很可能会上升成为国家标准,这种提升对于未来全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具有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必将产生重大的冲击,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意见核心就是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旅游业必然再次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我国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的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做出更大贡献。
 
<section style="margin: 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yahei="" sans="" helvetica="" break-word="" border-box="" !important;"="" !important;="" justify;="" 0.544px;="" 17px;="" sans-serif;="" arial,="" yahei",="" ui",="" "microsoft="" gb",="" "hiragino="" sc",="" "pingfang="" neue",="">
作者简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