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博伟: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几个问题      2018-10-26

        2018年10月20-21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及《管理世界》杂志社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的“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博伟在会议上做了题为《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报告。
 
        报告提出或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文化和旅游在多大程度上独立和融合?
 
        从研究层面来说,文化和旅游都是比较泛化的、大的概念,因此从研究角度理论化、体系化地找到二者的交集并不容易。当然在具体的一些点上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比如遗产地旅游;但是可以深化研究的融合点还需要梳理。另外,从相互独立的角度看,文化研究和旅游研究自身的独特研究方法是什么,这对于划在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的旅游管理尤为重要。研究虽然有独立性,但也难免会受到政府机构变动的影响,这就需要以坚持本体和兼顾融合两个原则开展研究。就工作层面而言,一方面市场上文旅融合早就开始;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部领导提出“能融则融、宜融尽融”的指导思想,所以下一步必然要在工作领域开始找到二者融合的发力点。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提到“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2014年国发31号文件提到“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但文化和旅游工作融合的边界在哪里?哪些该独立,哪些该融合还不明确,这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
 
        2.审视文旅融合的不同视角是什么?
 
        旅游部门过去提“文化旅游”,更多是从资源的视角看待文化,即把文化旅游当成一个与体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相并列的旅游产品看待。过去旅游部门对“旅游文化”关注的比较少。从字面看,旅游文化应该是把旅游作为众多文化现象中的一种进行研究,应该说这部分研究还比较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提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说明二者一直是相互交融的。但旅游文化不是各种文化资源的堆砌,而究竟何为旅游文化,什么是旅游业的文化责任,经营者、管理者、游客各自的文化责任是什么,都需要深入研究。
 
        3.文旅融合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从以往经验来看,旅游关注产业,文化关注社会效益。在原文化部的众多机构设置中,仅有一个文化产业司是与产业有关的,文化部门许多相关政策也强调文化的社会效益优先。总体来看,文化事业属性强,产业属性弱;旅游业则是产业属性强,事业属性弱。二者未来的融合必然会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产业和事业二者关系。但在具体操作中如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都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东西。此外,还涉及到文旅融合的价值取向的阶段问题。可能过去我们强调经济发展多,未来我们可能会强调更多社会的、生态的以及人类的幸福问题等。
 
        4.如何测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与文化相比,旅游更早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统计体系,采用了卫星账户的方法。同样,文化产业也是采用了卫星账户的思路将其从国民经济中剥离出来。虽然都是卫星账户的思路,旅游业的测算是从需求角度进行的,文化产业则是从供给角度提取的。那未来二者的统计如何在方法上衔接也存在不少难题。此外,要准确统计出文化和旅游融合部分的增加值也面临不小挑战。
 
        5.如何看待文化的真实性与旅游的仿真性?
 
        此问题是偏社会学的内容。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存在许多旅游产品对原真文化的仿真现象以及“舞台化”倾向。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文化的绝对真实,但也不能说所有旅游的仿真都是完全正确,那么旅游对文化的仿真又有多大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界限在哪里?这些问题也值得探讨。
 
        6.如何看待文化的保护与旅游的利用?
 
        这是一个旅游和文化部门都关注的问题。过去有的文化领域专家会指责旅游破坏了文物资源,而旅游部门认为说文物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那自己又怎么会去破坏它,砸自己的饭碗呢?同时认为发展旅游给文化保护提供了经济动力,这有助于持续促进文化保护,就像丽江纳西古乐一样。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确实可能对文化造成了冲击,或者至少是影响。那么如何准确评估旅游对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就成了问题,也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最早发表于《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