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昭明:文旅相融,道术并用——关于文旅部的一些思考      2018-04-10

        3月13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诞生,既符合发展逻辑,也是大势所趋。一时间,朋友圈刷屏,业界点赞。国家旅游局由副部级的直属单位升格为正部级的组成机构,可谓振奋人心。然而,“升格”的表述并不完全准确,文化与旅游二词,看似并列,其实,主次关系也已经相当明显了。一个部委意味着只有一位“一把手”,谁来牵头不言而喻。从以下文化和旅游部的职责表述可见一斑。

     “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方案提出,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能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

        在上面这段职责分工描述中,“文化”出现18次,“旅游”出现7次,后者明显处于文化的从属地位。不出所料,3月19日,国务院总理提名原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为新成立的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首任部长。随即一篇名为《文化和旅游部新任部长雒树刚的“旅游观”》被广泛转载,文中对雒部长在文化的国际传播、一带一路、精准扶贫、文化遗产、文博文创等方面的旅游部分观点进行了介绍,其观点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点:首先,旅游是传播文化重要而有效的方式;第二,文物、遗址遗迹等历史文化资源首先要保护,其次要利用。第三,文物利用的目的是服务旅游者,所以文化要“活起来”,令游客易于接受。

        可见,雒部长一方面承认了旅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准确定位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和功能,但若是说读出了他对于旅游的“偏爱”,却也是言过其实。根据这篇微信文章的报道,他只是在做文化部长份内的事情:所出席的活动,包括谈到的观点,都是围绕着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而展开的,只是不可避免的提到了旅游。文化与旅游的交集如此之多,但全域旅游、厕所革命、优质旅游等旅游业热词均未出现。这从侧面反映了,尽管旅游业的一些理念已经写入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但对于其他部门的影响力依然有限。这也是推进大部制的意义所在,让部门的协同能力更强,让部门政策的执行力度更大。

        在新成立的文化和旅游部中,文化和旅游绝不是割裂开来的主次关系,“互有分工、有机互融”,应是中央进行机构调整的初衷。然而,在整合、磨合和博弈的过程中,旅游部门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大刀阔斧的推出相关政策,可能有待时间检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有新的政策出台,其论证将更为严密,争议会更少,执行的效力也会更强。

        通过成立文旅大部,文化和旅游实际上明确了“道”与“术”的关系:文化为道,旅游为术。道为根本,术为实用,有道有术,相辅相成。旅游逐渐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原本独立的“山头”没有了,更多的文件和政策要过“文化”这一关。这对旅游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是回归本质必经的步骤,也是旅游业提质升级的客观需要。

        以旅游规划行业为例(暂不论大部制下旅游规划的去向和留弃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能继续创造价值,就不惧政策的变化。而旅游类规划和咨询企业实际上还有很多的价值有待挖掘,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无论是山水、还是古镇,又或是主题公园,每个旅游规划都有文化研究的任务,但很少有旅游规划团队配备有较强文化研究功底的规划师,更多是由文笔较好的同志代劳。文化研究耗时耗力,实现与旅游业的结合更是需要长期打磨,大部分的规划公司不愿意、也没有必要承担这部分的成本。奉行“拿来主义”的简单复制,即可在规划汇报中获得通过。文化专家对于旅游规划的参与度不够,可能是导致各旅游地文化表现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

        文旅部的成立释放了一个信号,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挖掘文化、表现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这无疑对未来的旅游规划(或文化旅游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晓松曾在脱口秀节目中说,很多地方搞旅游开发曾邀请他过去考察发言。在未来,类似的文化专家涉足旅游开发的情形可能会更为常见。旅游圈人在文化产业是否也能分得一杯羹?笔者不确定。也许,“头部”专家和企业将会迎来更多的机会,但对大多数旅游人而言,这将是一个挑战。换言之,旅游咨询行业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

        另一个有趣的思考是关于旅游教育。本科大学的旅游学院或旅游系,又或是历史文化学院,是否会迎来新一波整合和革新,值得期待。这样考虑的原因有二。首先,党是领导一切的。我国大学归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向来都有向中央看齐的传统。第二,文化专业毕业生苦于自己专业应用性不强,旅游专业学生烦恼自己总被看做未来的导游、服务员,专业档次低。这下机会来了,二者一合并,又一个“文旅互融、道术并用”的完美案例,不是吗?

        当然,以上只是玩笑。旅游管理专业刚刚从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级学科,对于融合肯定是有些小排斥的。但专业升格似乎并没有解决本科层次旅游专业的顽疾,即学生的专业辨识度和自我认可度不高。西方的旅游专业其实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世界排名前列的美国大学旁听了一些本科层次的课程,发现他们同样存在着课程设计和培养方向的纠结,访谈过的几位美国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对未来从事接待业的工作表示并没有太多兴趣(收入是主要原因,其次是社会地位)。

        别怪我们旅游专业的学生不loyal,回到文章开始的文旅部职责:归纳一下,政策制定、秩序监管、资源开发、市场营销是新旅游部门的四大职责,每项都对应了旅游管理以外的相关专业:法学、公共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更擅长政策研究和秩序监管,城乡规划、土建类专业学生更擅长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导演、营销专业的学生似乎更受旅游市场营销企业的青睐。从地方旅游局到国家旅游局,极少招录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某省一家颇具实力的旅游开发公司,选择与该省一所重点大学的历史文化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而不是该校的旅游学院。旅游业的一个怪现象是,政府和业界都对旅游普遍唱好,但等到他们用脚投票,进行人才招聘时,却都弃之不用,不可谓不讽刺。这样来看,还不如让文旅互融,让旅游专业的孩子加强一下文学功底的训练,学门写策划和公文的手艺,这样真有可能会改变一些单位对旅游专业的看法。

        最后,还是要再次为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点个赞。虽然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部门利益协调问题并不会因为文旅部的成立而彻底解决(如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委均有着和旅游业千丝万缕的联系,未来仍有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做),但在大部制下,部门间的沟通应该可以更为顺畅,文旅部的声音也会更加强劲。旅游类政策会更有着力点,文化类政策会更有方向感。比如,“全域旅游”离不开“全域文化”,后者也许会成为率先实现的一个目标吧。

                                                                    ——本文最早发表于中兴网信旅游研究院,201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