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谦:“旅游”与“tourism”的概念探问(之二)      2018-01-08

       (一)对语言的认知分析法的借助

       
 分析语言,往往离不开语言学理论。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反映人类认知和行为的语言和语言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从上世纪30 年代开始,就逐渐出现了语言学的不少新的分支,其中如30年代和80年代相继成型的“结构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等,就是相当引人瞩目的。

       
有鉴于“认知语言学”也像“结构语言学”一样,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语言研究的范式,而且正在向着社会科学相关的其他学科渗透。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特征的看法,对语言结构与人类认知结构之间关系的探讨,正在引起许多相关学科学者的注意[[1]]。但因本文论述重点不在语言学,故不宜在这里对其详加叙述。不过基于“认知语言学”等的一些理论与研究方法,均意在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结构的形成与特点,对语言使用的方式与特点进行探索。所以本文下面也拟适当借鉴其部分理论与方法,对“旅游”与“tourism”的语意继续进行更深一层的探问,或者这也能对增进相关理解有所裨益。

       
本文在上面进行“旅游”与“tourism”的语意探问时,曾试着借助传统的“词义学”和“对比词义学”的跨语言比较方法;但是,基于对比词义学也是处在新起的研究阶段,所以才有学者提出了“对比认知词义学”,希冀“用跨语言对比的方法系统考察认知机制在词义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方式和作用范围,分析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以及出现差异的原因”,“以弥补对比词义研究范式的不足” ,所以本文也拟就此再做一点相应的探究。

       
(二)试探汉语“旅游”的构词语素与义位

        1.汉语“旅游”的“义位”有哪些

       
在当前国人的交流中,现代汉语所说的“旅游”究竟包含着什么内容呢?也就是说,它的“义位”在哪里呢?所谓“义位”(sememe),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传统语言学词典释义时的“义项”(senseitem;meaning item)。但是词典学中的“义项”着重于释义的“分项”,而“义位”却着重于该一词义的那些确切“位置”。“义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存在、行为和性质等,都是前人对其进行了高度概括的结果,当然也不排斥今人或后人对它的继续探索。认知语言学在分析一个词的“义位”时,往往还借助于结构语言学的“语义场理论”(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s) ;但既要有助于对“旅游”义位的较清晰的认知,又要避免本文内容的旁逸斜出,故这里只能够就我国现有的“语料库”(corpus)对“旅游”一词的义位做一次扼要的试析。

       
在现实生活中,引导我们实现把握语言与事物关系的重要依托之一,是书籍和平面传媒;辞书等工具书自然首当其冲。在“中国知网”里有一个“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它从中国现代辞书、手册及其他图书文件中一共搜集整理出了有关“旅游”的54810项记录,它以词条的形式录进了原件原文的释义和记述,并注明了所录的字数和出处。这应该是目前我国关于现代汉语“旅游”概念的唯一的公共“语料库”。经查阅,全库的54810条“旅游”语料中,一直到第700条,前面多是以词或词组形态出现的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比较成熟的较固定的词和词组,或旅游学科的学科用语(其中引据最多的,是2013年出版的《中国旅游大辞典》简明版,其次是201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大辞典》全文版);在第700条后,就多是有关“旅游”的一般性词组了;从第920条开始,有近10份包含“旅游”一词的旅游报刊名称;在其第2010条之后,显示的便是不含“旅游”一词的与旅游相关的事物了(基于该语料库的语料排列仍有一些交叉,所以本文的这一划分只能就其总体而言)。在54810项记录中,直接对“旅游”一词做出解释的,共有51条。这51个词条对“旅游”的释义,都是来自我国大陆的辞书和手册。其中用“旅行游览”和“旅行、游览”、“旅行和游览”为“旅游”作释文的,共23条;用英语做释文的,共15条(均出自汉英词典或双向词典);直接用国际共识性旅游学科定义和概念作解释的,有8条(这8条,均同时又用“旅行游览”做解释,其中有两条同时还提到了我国学界有关旅游的休闲游乐的主张);其他的,还有作为刊物名称用的,1条;对该词用法进行正误辨析的,1条;用“观光”作解释的,1条;为上海话“旅游”注音的,1条。此外,着重从休闲审美和游玩去解释的,共9条(其中又尤以“到外地游览”、“去外地观看风景或游玩”等的释文最为突出),若再加上同时在“旅行游览”解释和国际定义解释中一并提及休闲游乐的两条,则一共有11条。

       
如果减去其中以英文作释的15条,以及其他的4条,那么在上面语料库中现代汉语“旅游”的32条释义共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共识性学科定义作释的,占25%;二类是用“旅行游览”做解释的,占71.87%;三类是用“休闲游乐”作释的,占28.12%(三者占比相加超过100%的原因,是某些词条释义对三者的跨越引起的)。也就是说,这语料库中的“旅游”,既有一般生活用语,也有学科用语。在作一般用语使用时,语义库中采用“旅行游览”为“旅游”作释的,与采用“休闲游乐”为“旅游”作释的,大致形成了2.5 :1的分配格局。如从“义位”来分析,严格说来,在这语料库的“旅游”的32条释义中,其义位应该是两个分野:一个是一般生活用语,一个是学科专业用语。

       
汉语的“旅游”的第一个主体义位,应该是它作为一般生活用语时的行为动词的含义。这是汉语“旅游”的本义。上面语料库中多数采用的“旅行游览”的解释,就是现代汉语“旅游”的第一义位。而另几条着重从休闲审美和游玩去解释的,也可以视为“旅游”的另一个义位,可是因为它只突出了居民生活中旅游活动的一个目的侧面,如果也把它视为汉语“旅游”的另一个义位的话,严格说来它也只能够是“旅游”的第一义位下的“子义位”,而不是可以与“旅行游览”处在同一等级的义位。直接采用世界通行旅游定义来解释的汉语“旅游”,是学科专业用语。这不是汉语“旅游”一词早期的本义。对现代汉语的“旅游”的全部含义而言,这应该是它正在新起的第二个主体义位。然而,由于汉语“旅游”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作为不及物动词的大量使用,在相形之下,其作为学科用语的使用频率是不高的,除了不多的专科词典外,这一“义位”往往被忽略,以致如果从国民的使用频率上而言,它几乎成了“隐性义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抱憾的事情。

       
如果参照我国精于语义研究的贾彦德的分析法[[3]],把“旅游”、“旅行”、“游览”三个近义词放到“语义场”(semantic field)即“义位系统”中去分析,那么在“旅游”、“旅行”、“游览”共处的义场(即“人们出行并在异地活动”的语义场)中,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①“旅行”、“游览”与“旅游”三者共处的义场,应该是“部分义场”(即“旅行”和“游览”都是“旅游”的一部分);②“旅行”与“游览”二者所共处的义场,应该是“关系义场”(即“旅行”和“游览”有着密切的并列关系);③如果也把“去外地观看风景或游玩”视为义位,那么它与“游览”所共处的义场,应该是“同义义场”。为了准确把握“旅游”的义位,这里有必要再探究一下构成“旅游”一词的构词“语素”的内容。

         
2.对汉语“旅游”的构词“语素”的追溯

        
构词“语素”(morpheme),是构成某个单词“义位”的下一层级的语义单位。一般而言,它大致相当于传统语言学所称的“词素”(semantic morpheme)。如果就其更加看重的该词素的作用和意义而言,这个意义就是“语素义”(meaning of morpheme)。为了准确地分析好、把握好一个词的“义位”,准确地把握组成该词的构词“语素”和“语素义”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前面本文已经讨论了六朝晚期对“旅游”与“行旅”、“游览”的使用,沈约和萧统们不仅适时地使用了“旅游”一词,而且还以“行旅”“游览”的类别替后代搜集整理了反映前代旅游生活的文学创作,显然,其所记载和抒发的都是作者们在旅行游览中的经历与感受。如果说《文选》中孙绰所说的“游览”的语义就是东汉王褒所说的“游观广览”的话,那么与行旅、游览相关的词义的出现,更在沈约时代之前。【原脚注:东晋诗人孙绰(314—371)在其《游天台山赋》中,曾经写到这样的句子:“于是游览既周,体净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见《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清嘉庆胡克家刻本165页)。显然,这是他在表达他旅游时的内心感受,抒发的是他极为愉悦的心情。而西汉蜀人王褒(前90年—前51年)却在其《圣主得贤臣颂》中这样写到“今臣僻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顾有至愚极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应明旨”(见《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排印西北大学标点颜师古注本2822页)。在王褒的这份遵旨的作文中,显然他注意到了旅游的另一功能,他是把旅游视为了增长见识和智力的途径。】其实远在春秋时代,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在回答曾子的问题时就已经用过“旅行”一词——“孔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这里的“练”,是古丧礼的一种,指的是以白色为主调的简约的祭奠仪礼。稍后的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在他见梁惠王时也说到了“行旅”——“(孟子)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行旅皆欲出入于王之涂(途)’”。

       
如果注意审视“旅游”与“旅行”,及“旅游”与“游览”等词,不难发现其中共有的核心字:“旅”和“游”。显然这就是上面三词中两两共有的“构词语素”。在汉语双音词增态发展的历史中,于是有了以“旅”为构词语素的许多双音词:“旅行”、“旅次”、“旅炊”、“旅店”,“行旅”、“商旅”、“羁旅”、“逆旅”等等。“旅次”就是旅途中的短暂停留,“逆旅”就是本文上面提及的迎着旅客的旅游接待(常用指为旅客提供食宿的客栈、旅舍、宾馆)。至于现在书写“旅游”时的“游”字,其实它是前些年异体字整理时把“遊”和“游”合并起来的产物(细究起来,这也是基于古时国人曾采用“通假”的用字法,将“遊”写作“游”的缘故)。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推广简化字之前,这两个字原来是有表意的偏旁“辶”和“氵”的区别的,分别表示出人们的行走和物体在水中的活动。从字形中,阅读者都能看出来,两字的核心部分都有一个“斿”字(读音yóu)。“斿”字的原始含义,是大旗后半部的被分开的几幅较小的旗面。在这种认识中,一幅旗面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靠近旗杆的整幅部分称为“縿”(shān),其离旗杆较远一点的被分为几幅上下并列的条形旗面称为“斿”(在一些表现古代国家或军事活动的影视中,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旗子的样式)。“遊”字和“游”字,在反映汉字结构和用法的“六书”理论中,都是“意符”加“声符”的“形声字”。“斿”字是它们的“声符”。在一般的认识中,这种“形声字”中“声符”,体现的是该字的读音;但我国也有研究者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声符”也是有其相关意义的。这里的“遊”与“游”的动作特征,显然与旗帜后部的分支小幅“自由飘动”的特征有关。对于“声符”的意义,我国古代“训诂学”(训诂,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是有着精深研究的;即使到了西方语言学深深影响的现代,我国权威学者中也不乏对此的认可。如杨树达就曾论述说,“盖文字根于言语,言语托于声音。言语在文字之先,文字第是语音之徽号。以中国文字言之,形声字居全字数十分之九:谓形声字义但寓于形而不在声,是直谓中国文字离语言而独立也。其理论之不可通,固灼灼明矣。”[[4]]显然,这就明确地表示了他对形声字“声符”所含“语素义”的重视。

       
也正是因为“形声字,声中有义”的原因,在古代文献中,“遊”和“游”在表达“自在的行走,自在的活动”的意义之外,也常常因其“自在的行为”而被“训”为“游乐”或“乐”。如《礼记·学记》中的“君子之为学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中的“遊”字,汉代经学家郑玄(127年-200年)便做了这样解释:“遊,谓闲暇无事之为遊”[23]。在后来汉语双音词增态发展的历史中,于是有了以“遊(游)”为构词语素的许多双音词:“遊观”、“遊畋”、“遊豫”、“遊盘”,“远遊”、“遨遊”、“畅遊”、“倦遊”等等。其中的“遊观”是我国秦汉时代对旅游的一种指称,“遊畋”就是以游乐为目的的出猎,“遊豫”就是统治者以游玩为要素的巡狩,“倦遊”就是游兴已尽的时候。

       
从以上语源追溯所证实的汉语“旅游”构词语素“旅”和“游”的并列,不仅可以认识到汉语“旅游”确实包含了“旅行”与“游览”两个侧面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了解到汉语“旅游”本义义位的形成确实是有着牢固的语义学基础和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的。确证现代汉语“旅游”所包含的“旅行”与“游览”这两个含义,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汉语“旅游”与英语“tourism”的诸多不同中,从“旅行”与“游览”的两个侧面(而不是某个单一的侧面),为现代汉语“旅游”找到其与“tourism”可以对应的那部分十分重要的相同基础。

       
(三)试问“tourism”的义位与构词语素

         
可能人们早已注意到,由于历史形成的不同民族对事物认知的差异,已经导致了使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跨民族语言词典在其对释时的困难,那就是哪怕已经尽力选用了近义词或等义词,往往也是“一言难尽”;乃至在罗列了许多词汇后,也很难做到对译的准确。为此,这里不妨试着再继续探问一下英语“tourism”的“义位”与“构词语素”,或许这对加深了解英语“tourism”对应于汉语的多项词义,将会是有所帮助的。

        
1.试问英语“tourism”的义位

       
本文前面已经说到,1974年版第三版《牛津现代英语高阶词典》和2000年版第六版《牛津现代英语高阶词典》已经以不同措辞确认了“tourism”的“旅游业”(旅游接待业)的释义,而且还是唯一的义位。这两本面向英语进修者的词典的这个释义,确实有助于关注“旅游”的汉语使用者进一步去了解“tourism”的全部含义。英美两国,是两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主要大国,英国的“牛津词典”系列和美国的“韦伯斯特词典”系列,通常都被认为是英语的权威性辞书。所以接下来不妨再继续看看这两部大词典的解释。在英国《牛津英语大词典》中,“tourism”的释义是“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ouring;traveling for pleasure. (Orig. usually depreciatory.)Also,the business attraction tourists and providing for their accommodation,entertainment;the business of operating tours.” [11]。这段释文,似可译为“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为了愉悦的旅行。(原括注:本义,在通常的情况下其使用率正在降低。)同样也指吸引旅游者并为他们准备住宿、娱乐的商业经营;针对多种出游活动的商业经营。”

     
上面试译的“……多种出游活动……”,是对上面英文释文的“the business of operating tours”中的“tours”而言的,其参考资料是该词典中对“tour”多个义项的释义,尤其是“tour”下的第3个义项之A所说的“going or traveling round from place to place,a round;an excursion or journey including the visiting of a number of places in a sircuit or sequence;often qualified,as cycling,walking,wedding tour,esp. a sircuitous journey ……”等。

       
或者正是因为“tourism”包含的“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ouring;traveling for pleasure”,是在通常情况下已经使用越来越少的早期含义(Orig. usually depreciatory),所以《牛津现代英语高阶词典》才在面向英语学习者的“现代英语”词典的几个版本中,用多种措辞把“旅游业”(旅游接待业)的含义作为“tourism”的唯一义位凸显了出来。【原脚注:另外,如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简编牛津英语历史原则大词典》),也在其对“tourism”释义“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ouring,traveling for pleasure”的后面,紧接着就写到“Now, esp. the business of attracting tourists and providing accommod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h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foreign) holiday, esp. commercially. ”从其“Now, esp.”后面所说的内容来看,“tourism”在英语中“现在”确实“特别”更偏注于其含义的旅游业方面的内容(见该词典1993年版3350页)。】还值得注意的,是在封面上就标明了“Specially English learner’s features……”(“尤具面向英语学习者的特色……”)的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InternationalEdition)。这本被国人称为“韦氏小词典”的《韦伯斯特词典(国际版)》,它对“tourism”给出了三个义项的解释——“1:the practice of traveling for recreation  2:promotion of touring  3:accommodation of tourists”。其中除了“休闲出行的实践”之外,其余的两个义项(“旅游的推广”、“对旅游者的住宿接待”),其所指的也都是“旅游业”的具体内容。显然,这里对“tourism”给出的多个释义,仍然与汉语词典对“旅游”的释义有很多不同。在美国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中,共列出了“tourism”的两个义项——“1 :The practice of touring:traveling for recreation .2:guidance or management of tourists as a business or a governmental function :provision of itineraries,guidance,and accommodation for tourists :economic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and dependent upon tourists”。        这段英文释文,似可译为“1,旅游活动的实践;消遣休闲的旅行; 2,作为商业经营或政府职能所从事的对旅游者的引导和管理;为旅游者提供线路,导游和住宿;与旅游者相关并依托于旅游者的经济活动”。由此看来,上面本文所说的供英语学习者使用的“韦氏小词典”的释文,也是与《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的释义完全一致的。上面“牛津”“韦氏”两大词典系列所提供的对应于“tourism”的释义,诸如它所包含的“一些国家为从旅游者那里获取大量外汇而开展的有组织的活动”、“把食宿、服务、娱乐链接起来并进而向游客提供愉悦感受的商业活动”,“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为了愉悦的旅行”,“消遣休闲的旅行”,“吸引游客”,“对多种出游活动的商业经营”,“为旅游者提供游览线路和导游服务的商业经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引导和管理的政府职能”,“与旅游者相关并依托于旅游者的经济活动”等等,既包含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商家的旅游经营,政府的旅游管理,以及有关旅游的学术理论等的几个重要侧面,也包含了作为整体的旅游现象的全部。显然,这些英语词典所罗列的这些义项的解释,以及它所包含的几个重要侧面的内容,可能也是部分国人在把“tourism”简单地等同于日常汉语动词“旅游”时,并没有真正注意到的。

       
或者正是有了旅游活动与旅游接待业的发展现实,有了上面这些权威性词典在语义学上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格德纳(Charles. R. Goeldner)和里奇(J. R. Brent Ritchie)才在其新版本的《旅游学》中对“旅游”做了这样的概念梳理:“旅游乃是由旅游者、吸引并接待其来访的旅游供应商、旅游接待地政府、旅游接待地社区,以及当地环境等所有各方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引发的各种过程、各种活动及其结果。”【原脚注: 李天元、徐虹、黄品所译格德纳和里奇的《旅游学》,即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亦即早年蒲红等所译的麦金托什(Robert W. McIntosh)和格波特(Shashikant Gupta)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的修订第12版。这是一部全球发行最广的《旅游学》教材。在它的多次扩充和修订的改版中,不仅内容有了大调整,且还先后出现了第二作者的变动和第一作者的相继变动,所以现在该书的作者已不再署名麦金托什和格波特了。】如果理解了格德纳等这里的定义,那么在再读到据称是供“联合国编译人员使用的主要英汉工具书”的陆谷孙《英汉大词典》对“tourism”的释文(“n.”“1.旅游;观光”;“2.旅游业;观光业”;“3.[总称]旅游团;观光团”;“4.导游,旅游安排”)[[5]],也就不会感到十分惊讶了。

       
为了有利于旅游专业学习者的把握,这里,不妨暂时离开“词典学”的“义项”分野,而换为从语义范畴的“义位”角度去归纳认识,那么,从各家词典的诸多释义中可以看出的,英语“tourism”最突出的主要义位至少应该有这样三个:①旅游者活动、旅游行为,②旅游业,③旅游学。这应该既是来自上面那些英语词典的原义,也是非母语学习者需要了解的内容(而这点,或者也正是那些英语词典的名称之所以要冠以“International”或“Learner's”所希望实现的目的)。

       
尽管人们在使用“tourism”时往往偏注于它的某一个义位,但如果从综合性的含义去理解,则现代英语中“tourism”释义所包含的更完整一些的语义,就是以“旅游业”为重要标志的“旅游现象”的全部内容。这或者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它与汉语“旅游”主要含义的同与不同。这里在对“tourism”的词典释义进行“义位”梳理时,之所以要把“旅游者活动”放在第一位,既是基于对其词源的尊重,也是基于对英美诸多权威大词典第一释义的尊重。如进一步从语义学的角度去认识,词汇义位所指称的意义,其实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在认识“tourism”的时候,就决不能忽视它在现代英语中的语义,不能离开其所指称的外部世界存在的旅游者活动、旅游业和旅游学。

       
这里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面所引格德纳等的定义所能引起的注目,并不只在于他把英语词典中诸如旅游者的活动、旅游供应商的活动、旅游接待地政府和旅游接待社区的活动等的种种含义都归纳在了一起,而更在于他特别关注到了“所有各方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及其“引发的各种过程各种活动”,更还有它们这互动的“结果”。这实际就是格德纳等作为学者对“旅游”概念的归纳或总结。而他归纳或总结的“综合性”,其实也正是此前诸家学人大都有的对旅游概念的核心关注点的共识。

       
2.试问英语“tourism”的构词语素

        
本文在前面的已经初步讨论了“tour”作为“tourism”的第一“构词语素”原所具有的多个义项;也初步讨论分析到了“tourism”所包含的关键内容。显然,“tourism”与“tour”其含义和用法是不尽相同的。其原因何在?应该说,除了历史发展赋予了它们与时俱进的含义外,也在于后缀“-ism”这一“构词语素”已经成为了“tourism”义位的不可分割的组成。对后缀“-ism”,《牛津英语大词典》的释文中,一共列出了3个义项(如果将其分义项一并统计,则一共有5个分义项)。而《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的释文把“-ism”的义项分得更细一些,一共列出了5个义项(如果将其分义项也一并统计,则一共包含有7个分义项)。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还有网名为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的“网上韦氏词典”。它不只具有随时服务读者的方便性,而且对推动学习者认知的循序渐进也是别具匠心的。它先解释了将“ISM”作为单词时的含义,随后便以“-ism”这一后缀为重心将其含义分为了“Simple Definition of -ism”(“简单释义”)的3个义项,“Full Definition of -ism”(“完整释义”)的4个义项,(下含8个分义项));该词条接着还追溯了“-ism”的词源,最后更以Merriam-Webster's Learner's Dictionary(《韦氏学生词典》)为依据,用“Definition of -ism for Students”的专题为学生列出了需要掌握的4个重要义项。

       
如依据上述这个网上词典,将其简单释义与完整释义的表述进行归并,再以其“完整释义”来统领,也使用其原有的例词,那么“-ism”的第一义项所表示的意思应该是,某种行事的行为、实践、进程,某种类型人物的特殊行为方式或态度,他人对于某些人群采取的不公正的对待等,诸如“criticism”(批判)、“plagiarism”(剽窃)、“baptism”(洗礼)、“animalism”(兽性)、“racism”(种族偏见)、“sexism”(性别歧视)等。第二义项是,某种具有一定特征的状况、状态、特性,因某种事物过量引致的反常状态或外表改变等,诸如“heroism”(英雄主义)、“barbarianism”(未开化状态)、“alcoholism”(饮酒过度)、“giantism”(巨人症)等。第三义项是,原则、学说、理论、教派,原理的类别或对一种制度的信仰等,诸如“Buddhism”(佛教)、“Stoicism”(斯多葛学派)、“Socialist”(社会主义)等。第四义项表示的是,各种特征、个性,且其常常用于文学、艺术或语言的流派、风格等,诸如“colloquialism”(口语化)、“Cubism”(立体主义)、“Impressionism”(印象派)等。

       
如果在“网上韦氏词典”的例词外再注意更多一些用后缀“-ism”构成的英语词汇,诸如Marxism(马克思主义)、Confucianism(孔教)、empiricism(经验论)、atomism(原子学说)、magnetism(磁性)、mechanism(机械作用)、organism (有机体)、rentalism(出租业)、methodism(方法医学)、atavism(返祖现象)、morphinism(吗啡瘾)、acrobatism(杂技)、motorism(汽车热)、modernism(现代风尚)、Asiaticism (亚洲风格、亚洲式)、archaism(古词、古语、古风) 、patriotism(爱国心、爱国主义、爱国精神)、humanism(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性、人文学)等等,同时也注意到英语后缀“-ism”的构词语素的“语素义”的如此丰富,也就不难理解由添加后缀“-ism”所形成的英语单词在汉语中的译法为什么如此多样。

       
如果从因后缀“-ism”语素义的介入所实现的功能来看,实际上它推动了“tourism”作为专业用语的的形成。因此,“tourism”的对应的汉语含义,它的汉语译法,也就不可能仍然是一成不变的它原来根词(“tour”)的“旅游”的意思。如果认真注意并了解了后缀“-ism”的多个义项,那么即使不查英语词典或最新的英汉词典,也应该在书报或文件上下文的阅读中了解到“tourism”在汉语中的对应释义,应该还有“旅游者活动”、“旅游业”、“旅游学”等等。这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本文上面所说的各家英语词典都不把“tourism”等同于“tour”的理由。这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我们简单地误将“tourism”完全等同于汉语动词“旅游”的错觉的发生。

       
除了对学科用语“tourism”的总体把握外,也应该注意人们在使用“tourism”的某种不同关注。基于人们使用“tourism”时不一定能同时指出其用的是哪个侧面的含义,所以这就只有由读者或听话的人从交流时的语境去体会去辨别。尽管目前也还有少数学人于此并不经心,但是一些精心的国人却在此前已经有了明确而清醒的认识。例如——把“tourism”理解为并译为“旅游业”。20多年前,张践、顾维周在组织北京旅游学院教师研读和翻译A. J. Burkart等的名著Touris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的时候,不仅在《译序》中明确地指出这书写的就是西方“旅游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还干脆把原书名改译为了《西方旅游业》。把“tourism”理解并译为“旅游学”。如熟悉国外文献的申葆嘉,就在其2010年出版《旅游学原理》时,把其书名的《旅游学原理》自译成了Principle of Tourism。而更早一些,1985年蒲红等在把R.W. McIntosh等的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译为《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的时候,也是根据作者《前言》所说的“tourism”的概念而把书名中的“tourism”译成了“旅游学”。

       
关于“什么是旅游学”,同样读过许多国外文献的李天元,在其《旅游学概论》中有着这样的一则界定:“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经营活动,以及研究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一门社会科学。”很显然,他这里所定义的旅游学,就是将人类旅游的全部主要活动及其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现代学科。也许他的这个界定不一定让每一位学人都认可,但是该书和海内外的许多“旅游学”教材,却多以明说或不明说的编写体例和章节安排对此作了相似内容的实质性解读。

                                                                                           ——本文最早发表于《旅游学刊》,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