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一带一路与传统文化      2017-07-15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通道主要有五条,远古东西美玉之路,草原万里茶叶之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隋唐东部访学之路,宋明海上陶瓷之路。其间有交错,有重叠,也有各种小的通道。现在简称一带一路。贸易通道也必然是文化通道,张骞凿空之旅,丝绸之路发展,文化交流繁荣。
        从历史上看,波斯萨珊王朝与东罗马帝国战争,既定丝绸之路阻断,红海沿岸低地兴起,伊斯兰文明在一个不应当兴起的地方兴起,一个原因在于丝绸之路的吸引力,唐朝的兴旺,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本质是商业文明,随商业而拓展,随宗教而传播。商业文明,一要讲信用,二要和平的环境,三要货物与货币的共同流通。后来游牧民族兴起,逐水草而居,随气候而动,扩张与战争,二者之间的此消彼长,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变迁。蒙古军队西部远征,1230年,长春真人丘处机万里西行,到阿富汗劝解成吉思汗,被封为元朝国师,也带来了道教的兴旺。直到明朝,伊斯兰教才开始全面进入西域,中间相隔10个世纪。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淡化了陆上丝绸之路,但是商业文明没有淡化,中国的高度开放,消化一切。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容一切,伊斯兰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形成丝绸之路的汇聚
        简单梳理,结论是中华传统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畏惧开放,反而是开放带来中华文明的传播。
        宗教也是文化,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决定了教义的传播方式。历史上,一神教排他,所以有异教徒之说,也屡屡发生宗教战争,或是以宗教名义发动的战争。而佛道儒虽然有争议,但却从来没有战争,传与播不同,传具有强迫性,是外在的,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传教士,是一神教的行为方式。播是内在的,深入人心。佛教道教没有传教,只有播种。宗教养心,播到人心,自然传承。福田广种,云雨散布,也是播,而不是传。好的宗教都是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善的种子播撒人间,使人在内心树立底线,从而形成社会道德底线,以对抗现实生活中的虚伪与丑陋。五个宗教均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道教“顺”,道法自然,道是规律,道是生活方式。佛教“透”,超脱,超越,通透。儒教“中”,中庸,中和。伊斯兰教“一”,唯一,排他。基督教“罪”,原罪,赎罪。
        如果画一张世界宗教地图,可以看出,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布最广,这是随着西方殖民化的过程形成的。伊斯兰教比较集中,中东北非东南亚。佛教收缩一隅,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但是从宗教人口来说,伊斯兰教最多,17亿人。天主教基督教第二,13亿人,佛教8亿人。也就是说,全球几乎一半的人口都是宗教人口,有信仰,有追求。有意思的问题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伊斯兰教单一,独裁,甚至残忍,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宗教,首先是精神的寄托。越是生活苦难,越需要寄托,这是宗教产生的土壤。其次是信仰的追求,尤其是终极性追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科学不能解决的,也是许多科学家信仰宗教的原因。第三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历史上,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政教合一,直接进入社会生活,所以政教分离成为革命的第一个目标。伊斯兰教直到今天,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由此产生宗教领袖,也往往是一言九鼎,天主教的教皇、俄罗斯东正教的大牧首、伊斯兰教的伊那目,无不如此。其他宗教都形成教区制度,靠教区供养教士,靠教区进入社区生活,但是佛教道教不同,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靠信众供养,没有教区一说,也就没有层层架构,只有大和尚和高道。客观来看,宗教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治理方式,全世界历代统治者都要弘扬宗教,但是又不能让宗教过分。说下来,伊斯兰教是穷人的宗教,犹太教是富人的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是中产的宗教,佛教是大众的宗教,道教是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精神诉求。从未来看,越是包容性强的文化越有力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当代社会,资源的争夺成为重点,构造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在短短几年之中受到世界范围的呼应,固然是经济的力量。但是从长远来看,必须强化文化的力量,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力量。文化是柔性的,靠经济支撑的文化不是霸权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绝不是听其自然,而是需要大力弘扬。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