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镇建造又在各地火了起来。从表面上看,背后的推手有两个,其一是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其二是旅游全域发展的新途径。再进一步分析,其真正的原因可能更加复杂,动力来自许多方面。从媒体报道来看,这一热潮的确引了一些乱象,其前景令人忧虑。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靠加快乡村人口向现有大城市流动的这个独木桥去加速城市化,难以继续。现在,诸如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也不得不采取壮士断腕的战略,以搬迁市区现有传统产业或服务业的方式把人口向周边城市疏散。与此同时,一些已经在大城市获得了“绿卡”的“漂”人,囿于生活成本、就业机会、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也开始主动离开大城市,另谋生路。因此,发展小城镇促进城市化的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当然,这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建造和改进小城镇的目的是让更多人到那里安家落户,在那里工作,真正找到安居乐业之所。
然而,一些地方小镇大造,看来是另有所图,这一点值得政府要密切关注,不要再走弯路。
从历史上看,除个别情况外,绝大多数小镇的形成都有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虽然表面上看,小镇是由一些建筑物构成的,没有房子不可能形成小镇,但只有房子也不可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镇。房子盖起来不仅要有人住,而住在那里的人必须要把那里当作“家”。固然,小镇的建筑物是小镇文化的载体,这只是个结果,但真正造就小镇文化的是那些真心把它当作家园的社会群体。建房架屋,落户成群,不断繁衍,由小变大,慢慢使之成为小镇,形成了独特的风貌、风情和人脉,有了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憧憬,进而构成了一种凝聚力。
现在,有些政府和投资人,忽视了小镇发展的这个基本规律,其出发点要么是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希望从投资中快速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要么是按照自己设想的某种风格或文化,把它打造为一种吸引物,希望更多的外来游客去游览,去欣赏,进而从游客身上赚到很多钱。这两种初心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把落地生根之人的诉求和愿望给忽略了,或者要强迫他们就范,拿他们挣钱,这显然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国际经验告诉人们,无论是小镇或城市,只有当地居民满意,当地人喜欢,当地人爱恋,才有可能得到外来访客的青睐,而绝不会因为它们戴上“旅游”或“最佳旅游”的封号就趋之若鹜。喜欢自己家园的人并把小镇当作家的人,是不愿意为迎合外来人的兴趣而改变自己,假如真是一味向外来人献媚而放弃自己坚守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个小镇就一定是变味道,游客也会慢慢地失去兴趣。
这些年来,在国外一些小镇访问的经历更令我对这此我深信不疑。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并没因弯曲狭窄的小巷交通不便而成片的拆迁,使之扩宽变直。在那里,一些世界名胜周围,依然保留着不大的广场让人们自由出入,甚至连个围栏也没有,也没建起高楼大厦变成商业中心或奢华饭店。很多名品店、著名老旅馆,依然在胡同之中。人们在规定的地方游览、休闲、做生意。主人就是主人。作为客人的游客也并没有因为能和主人混在一起而觉得不自在。在加拿大,离著名大瀑布不远的一个小镇,依然保持着英伦风情,无论是建筑物、街道及两旁的花草树木,乃至小商店、咖啡店还都保留着浓浓的英国风,这个小镇不是后来造的,至今还有不少英国人在那里居住,当地人也并没有把旅游那么当回事,但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在日本新潟的佐渡岛上,小镇不少,但都不大,小镇里不仅没有西式旅馆,甚至连麦当劳、肯德基和可口可乐这些新鲜玩意都没有,镇上的店铺、餐馆连外文标识都没有。家族经营的温泉客栈以传统方式待客,客人入住之后穿上旅馆准备的和服,简直就成了当地人,漫步在大街上轻松自在,当地人也不会对陌生人多看上几眼。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几十年来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让一些乡村被冷落了,年轻人离开故乡去谋生,空壳化与留守族弥漫着消沉,乡愁变成一种无奈,舍不得也得离;一些小镇在外在压力之下开始疯长,让原来的居民感到生疏,不知道那里是谁的故乡。一些古镇不少被拉上了围墙,设关卡收门票,老房子还在,或许多了一些粉黛,但原来的主人不少已经离开,原来关闭的院门敞开了,并不宽敞的院落里多一些商铺和“工匠”,展示着与原居民生活没有多少相干的“古董”或“珍宝”……有的地方老房子还在,但所有居住者被请了出去,把一个个有人生活的大院变成了无人居住的空房子博物馆,作为景点开放。
在这些年间,同样在城市里,也是以发展旅游的名义,最初是建造了一批“一条街”,如清朝一条街,明朝一条街,汉朝一条街等,按照想象建造的历史建筑物,多为商业街或小吃街;后来,又出现了一批“城”或“区”,诸如唐城、宋城、明城或一些洋人风情街等,这些“城”规模更大,说法更多,有的做成了个游乐场或主题公园。还有一些地方,建起了一批“民族村”或“民俗村”,多以某个或多个少数民族的村落和风情为蓝本,插播了一些民族表演活动,有的在异地他乡做成景区,有的在真的少数民族集聚区建造成人造景观。
现实证明,无论是当年的“一条街”,还是后来的“大院”、“村”、“区”和“城”等,走的都是“旅游化”道路,除了为数不多的特例之外,真正成功者屈指可数,不少已经自消自灭了。这些是我国现代旅游发展的历史记忆,或者说是为了觅寻旅游发展健康之路所付出的代价。既然如此,过去失误的教训应当为后人所记取,不要再重复别人的错误和历史的失误。这正是目前小镇建造热潮令人忧虑的原因所在。其中,最应当认真关注的是,其一,无论是街区或城镇,其文化是很难仅靠建筑物来移植的,也很难凭房地产开发去塑造,没有人的真实活动就难以形成活文化,更不可能得以可持续发展;其二,小镇的建设或改造,必须首先考虑居住者的实际需求和愿望,宜居是第一位的,而不应当把吸引外来游客作为首要目标,不顾当地人的诉求而一味满足和适应外来访客的口味。其三,小镇的旅游开发,尤其是现存小镇的旅游开发,一定要力戒同质化,不要以标准化的名义抹杀特色化,同时,一定把原著居民的利益放到首位,尊重他们的诉求、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从中得到实惠,而不是通过外来市场的力量把当地人边缘化,更不要轻易地把小镇和居民一起变成外来人的观赏目标。很显然,再凭着主观想象,在中国大地上,不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撇开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的愿望,靠金钱打造一批历史的、异域的、异想的生活区,命名为小镇或村落,随之把它们包装成景点或游乐园,再以旅游的名义去营销。这条路显然是越走越窄,成功的机会也一定是越来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