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瑞:权当是个“马后炮”——过年之后谈烟花爆竹之尴尬      2017-02-05

       热热闹闹的过大年系列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有关大年的议论也逐渐稀落了下来,有些事情或许还要等着下一个大年之时再议论,从而使大年成为一个周而复始的讨论话题,有些习俗存在,演绎成颇为棘手的难题,放任弊多,欲罢不能。对此,也往往年年过后只是多了几声唏嘘。其中之一就是“一夜爆竹”。

       据《新京报》的特别报道称,2017年1月27日晚(除夕夜)到28日(大年初一)清晨7时,北京环卫集团共出动作业人员2782人次,各类作业车辆490部,1391车次,烟花爆竹残屑收集运输179.5吨。从报道上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对一结果还相当满意,因为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74.55吨,降低了1/3。

       北京人都知道,这个“业绩”的获得来自不易。一方面,为了减少过年期间过量的燃放烟花爆竹,市政府早在年节前就进行了尽量少放鞭炮的全民动员,通过短信等多种媒体发布了温馨提醒,甚至还做出共产党员要带头少放鞭炮的劝告;另一方面,饱受雾霾侵害之苦的北京人,自己也意识到过度集中燃放鞭炮的做法无异于助纣为虐的自作自受,也开始理性地控制着期待了一年之久的烟火之瘾。而且,更为特殊的是,这个年节期间,又有超过800万的居民毅然离开了北京,花钱到外地甚至境外去享受短期“躲霾洗肺”的享受,而这些先期离开的人种有不少或许是最喜欢用烟花爆竹辞旧岁的成员。所以说,这个1/3值得点赞。

       同样来自《新京报》的报道,受除夕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和不利扩散条件影响,北京全市PM2.5浓度在1月28日2时达到峰值647微克/立方米,为近5年同期的第二高值,全市单站浓度最高均达到1000微克/立方米以上。而且,长期以来雾霾严重的京津冀地区10个城市依然又是过年期间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最大的城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过年燃放烟火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多少年来,“爆竹一声除旧岁”的春联张贴在无数人家的大门之上。据信,最初燃放爆竹为的是驱邪除魔,庆贺胜利,这一民间传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这数百年间,华夏大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更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而言,为了承袭“爆竹一声除旧岁”习俗,国家和社会承担着何等沉重的代价,这是不言而喻的。每当举国欢腾欢度过大年的时刻,为了这烟花爆竹带来的欢乐和平安,公安消防部门犹如兵临城下,警车、消防车随时待命,这还不知道有多少次火灾难以避免,有多少生命与财产仍被吞噬;医疗卫生部门如临大敌,救护车随时待命,医护人员24小时昼夜坚守,为的是能在第一时间抢救因一时的欢乐而被烟花爆竹伤害之人,尤其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年儿童;城市的环卫部门更是如临炮灰连天的战场,几乎是全员出动,待命于爆竹燃放现场,在污染最为严重的时刻把这些烟花残屑清扫干净,给市民一个干净整洁的街区……

       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对燃放烟花爆竹行为似不能做出更多的指责,作为一种民意,政府也不愿做更多限制而与之相违,更何况这背后还有着诸多错综复杂关系,至少涉及到作为地方经济来源的烟花爆竹行业和一个从原料到加工再到销售等一个完整产业链,也会影响到GDP指标和就业人数。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这个行业的发展给社会的代价太大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要权衡利弊,为了全社会整体利益,尽快做出果断适当的决策,驱弊除害。

       燃放烟花爆竹作为节庆活动的一种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有,然而,过年期间,举国上下全民、全域燃放现象,现在恐怕只能发生在中国。和境外一些地方偶尔在举办庆祝活动中燃放的方式相比,中国过年则是一场“燃放运动”,其影响的范围和严重性不是同一个量级。同样,在国内,和地域宽阔、房屋散落的乡间村镇相比,人口众多、楼宇鳞次栉比的大城市,全民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影响更不在一个等级上。既然人们喜欢在过年期间听到这种喜庆的爆竹声,愿意看到这焰火的美妙奇观,实在喜欢这个“年味”,而当前实施的这种如履针毡的限期限域的“禁放”的做法为何不可变通一下,在一定规模以上的大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超大城市,为什么不可以在过年期间采取由政府组织,实施定点、定时燃放的办法。这样做,一来可以作为一种城市的观赏活动,形成全民欢庆的场面,既可以做到部分市民到现场体验,也可以在一定距离外观赏,还可以通过影视手段播放,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市民品赏“年味”的愿望;二来,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烟花爆竹质量,最大限度控制污染源以及污染的传播,将污染降低到最低,将其它相关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其三,可以集中组织节日烟花爆竹的生产、储运、燃放和残屑的回收,最大限度地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也便于新型烟花爆竹的研发和生产。与此同时,这样做还促进不同城市创造出不同主题的节日景观,形成吸引外来游客的独特吸引物。当然,这样的活动最好要由城市政府部门组织,但活动组织的成本通过广告等媒介吸引企业赞助等方式运行。其实,这样的做法在世界很多城市已有成功的范例,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

        随着“中国年”的国际化,“中国年”逐渐成为最具特色而参与人数最多的国际民族节庆活动之一,作为人口众多、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更要与时俱进,在保持文化节庆传统的同时,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创新继承传统的方式,走出一条能让社会普遍接受而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公民愿望的新路。这一想法算是个抛砖引玉,愿在新的一年有些新招亮相,少一些马后炮的支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