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瑞:“过大年“与国际旅游 2017-02-03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年”曾经是一种害人的“怪兽”,经智者指点,以燃竹发出声响把“年”驱赶,为百姓带来了祥和安宁,于是,“过年”由恐慌变成了喜庆,并有了燃爆竹等一系列与过年相关的习俗。随着历史的沿革,公历制逐渐取代了农历制,称阳历的元旦为新年之始,把阴历的年改成“春节”。然而在中国,公历制实施后,在社会交往中“阴历年”的地位让位给了“旧历年”,但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无论是叫“年”还是叫“春节”,过年总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日子。作为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国籍有无变化,但过年的情结依然浓郁,难以割舍。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过年在人们心目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春节长假期制度诞生之后,年味越来越浓,以亲人团聚、回家看看、分享欢乐、期许平安为核心的过年活动,演变成中国人一年一度的“运动”,这场“运动”源于百姓自己,用艰辛苦楚换来幸福欢乐,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住。不过,虽然过年的核心理念在坚持或强化,但过年的习俗和方式都在悄然改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的影响更大。其中,过年与旅游的关联更加紧密,过年影响着中国人的出行,中国年也开始影响着世界旅游的格局。
如果说从前过年旨在亲人团聚,寻找家的感觉,享受天伦之乐,那么现在过年,亲人的团聚未必一定要在故乡老家,亲情的体现可以在路上或异乡,幸福欢乐不一定非要坐在炕头上吃饺子,也许在移动的游轮上或在他乡的体验更让人心仪难忘。今年春节前人们早早地筹划过年的活动,过年期间数以亿计的人离家外出在大江南北寻求温暖或严寒差异的刺激,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匆匆走出国门去体验异域风情,就是这种新变化的真实写照。
曾几何时,过年一直被认为是华人的事,或者说是中国的节日,只有在中国才堂堂正正地放假,忘情地享受这世代传承的浓情。过大年,是多数中国人自己在认真的做,一些外国人在迷茫的看。然而,现在则大不相同了。早在大年到来之前,很多外国国家或地方领导人,会对当地华人发出新年的祝福,甚至有的通过立法程序,承认“春节”作为正式的节日;越来越多的外国领导人不仅会在过年前向中国人发出祝贺,而越来越流行的做法是,用视频和中国话专门给中国人拜年。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与中国人共同享受这传统的节日盛典,中国红、中国结、中国话、中国服装、毛笔字和春联、烟花爆竹、生肖标识、饺子和年糕等等中国元素在世界各地呈现。在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了国门,和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共同分享这节日的欢乐,把自身节日的情怀带到天涯海角。
今天和未来,世界一定会是更加开放与包容,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获得是的更多分享与共赢。多元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彰显的是对各种文明遗产的认知和不同文化内在价值的尊重,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获得是相互理解与和平相处。在后者,旅游,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则可以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而在大众旅游逐渐覆盖全球的大势下,诸如中国的“过大年”和西方的 “圣诞节”等节庆活动,其最原始的民族或宗教意义在淡化,原有地域或群体的樊篱在减少,所强化的是对和谐幸福的渴望,因此,旅游的作用将更是不可替代的。
改革开放让更多的普通中国人认识了世界,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国际旅游的发展,让更多的人通过旅游的方式彼此接触,相互了解。30多年来,曾经有大批外国普通人通过旅游的方式访问了中国,把他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传到了中国,影响着当代中国人。同样,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通过旅游的方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展现给了世界,感染着国际社会。虽说文化不可能全球化,但是,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有着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似之处,这种传播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自然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要相信人类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去辨别、取舍和适应。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很多中国人充分利用过年的机会和旅游的方式,把中国年的文化送给世界,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外国人利用中国年的机会到中国来旅游,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年不再仅仅限于华人社会或中华大地,而逐渐成为普天同庆、分享欢快幸福的盛会。当然,作为中国年文化的源头,这一愿望的实现,中国人更要抱着更大的热情和诚意,担当起更大的责任和做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