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随国家旅游局刘毅局长出访墨西哥,和墨西哥副总理会谈,之后宴请,居然是在家里,而且是一家中餐馆出外餐,很是新奇。问餐馆经理,居然是中国大陆过去的,原来在一家酒店工作。她说,墨西哥人认为,在家里请客是最高待遇,但是自己又不愿意做饭刷碗,所以他们经常会碰到这种生意。后来在国外,也遇到过几次这样的情形,主人主妇,很有家庭感觉,宾主尽欢。
那时就想,中国人的消费什么时候能够到这一步呢?和餐饮行业的人探讨,一致结论是不可能,因为没有这样的房子,局促的空间怎么可能叫外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房子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再探讨,还是不可能,因为中国人还没有形成给服务付钱的概念,宁可自己辛辛苦苦。后来又发现,还有一个障碍在于中餐的习惯要求,餐馆做好饭,送过来,色香味尽失。但是厨师过来,家伙不凑手,也难以满意。
时代在变化,中国服务也在进步。2017年,元旦家宴,叫了海底捞,送菜小哥过来,背着巨大的包,先是一层塑料桌布,又是一层红色桌布,之后是把火锅、餐具摆上,再把各样菜肴一样一样拿出,甚至有纸巾、牙签、眼镜布,思虑周详,无微不至,连POS机都带上,最后是一瓶空气清新剂。我在旁边看着,很有目瞪口呆之感。小哥说,今天很忙,就这一片,有30多家要送。一家六口,叫了18个荤菜,12个素菜,鸳鸯火锅,调料俱全,1025元,性价比颇高。我在发感慨,80后就笑话,老同志真是孤陋寡闻,再加200元,可以有服务员跟着服务。也有的餐馆,加300元,厨师上门。
没有一流的食客,就没有一流的厨师。没有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会有一流的服务。反过来说,没有消费观念的进步,也没有服务的进步。足不出户,尽享美味。一顿海底捞,最后说三句话。
第一,好吃懒做图舒服。骂一个人好吃懒做,是很严重的批评。其实,好吃懒做是人的天性,没有人天生就勤快,只是因为有了社会评价,才变成了毛病,刻苦耐劳才变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从社会生活来看,好吃懒做恰恰是进步的动力,因为好吃懒做,大家绞尽脑汁研究如何吃得好,如何少干活,天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好吃是农业社会的主要追求,自古民以食为天,先是吃饱,再是吃好。所以孔老夫子两千年以前就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至今仍然是吃货们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技术条件局限之下,好吃之徒不能不勤快,扩大食材的范围,丰富食材的做法,所以勤快就演变成为一种道德。
懒做是工业化时代的主要追求,三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解放了人类。机械革命延长了人类的四肢,动力革命增长了人类的力量,交通革命开阔了人类的出行距离,电子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大脑,信息革命扩大了人类的视野。即使在中国,短短三十年之内,重体力劳动基本淘汰,社会生产力以几何级数增长。发明的动力就是人要少做,方便食品大行其道,傻瓜系列层出不穷,好吃加上懒做,成为真正的可能。勤快已经从根本上失去了社会意义,创造正在形成真正的社会主流。
图舒服,是服务业增长的原动力,也是服务品质提升的根本。机械化解决了人类的重体力劳动,机器人将解决人类的重复性劳动。下一步,机器人必然大行其道,甚至进入家庭。创造性劳动和情感性劳动自然成为主流,在这个过渡阶段,是对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最终考验。城乡过渡在中国正艰难进行,老一代与新一代的过渡更加艰难。
第二,好玩玩好求快活。人类解放出来的体力和时间如何打发呢?这就形成了后工业化社会的主要追求,好玩玩好。休闲生活开始大行其道,精神生活的花样越来越多,多元化多样化成为常态,移动终端成为须臾不可离手的重要工具。美人香草是屈子的譬喻和寄托,其实就是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几千年一以贯之。
第三,娱乐刺激求极限。闲极生事,人类在不断挑战自我。娱乐至死成为新的社会现象,各种深度体验方式不断产生,VR和AR迅速成为新潮流。极限运动大行其道,翼装飞行等新的极限挑战不断产生。就连玻璃栈道都成为山岳型景区的标配。
从历史上看,休闲是文化之源,游戏是知识之根,形成巨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老百姓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完全不必戴什么大帽子。中国服务的进步体现了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国民休闲的发展展现了未来的生活品质。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