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瑞:做大不拒小: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个环节 2016-11-26
这些年来,在旅游发展的热潮中,“做大做”强似乎成了业内的口头禅,从发展阶段的情况分析,这一提法并不为错,但从行业发展的全局来看,似有些偏颇,值得反思。需求总是多元化的,提供服务的企业应当有大有小,相辅相成,任何时候,都不应当一家独大,统统全吃。有大无小的结果,不仅是对行业发展来说是不健康的,对社会发展来说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一点,与旅游休戚相关的餐饮业中大餐与小吃、大饭店与小吃店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在现有的很多旅游宣传品中,经常提到美食旅游,言必称山珍海味,价值连城,或往昔只有帝王将相享受的满汉全席,让平民百姓做一场皇帝梦。殊不知,要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要面子,或者并非自己掏腰包,这些“美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绝非普通百姓的首选,有的可能一辈子也不敢问津。然而,一些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总还是惦记着儿时曾经吃过的东西;离乡时间稍长一点的人,总是馋那口家乡菜。这些都不是大餐,而是平常饭菜或街头小吃。这些食品之所以让人们吃不厌,记得住,老想吃,就是因为平常家吃得起,吃着香,有情节。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些小吃才能使之世代相传,更多的还是靠小摊贩、饭馆传承。
小贩,很显然,其特点在于本小利微,甚至有的连个固定场所都没有,大多为家族生意,夫妻老婆店以代代相传。当然,和从事其它营生的小贩相比,经营食品的小贩则显得更加辛苦,责任更重大。不过,这些小摊小贩多在社区或热闹的街巷,和街坊邻里关系密切,得以生存延续靠的是食品好吃,味道地道,价格合适,诚实可信。他们没有可张扬的资本,总是保持低调,默默无闻,但普通百姓对这些食品离不开,难割舍,久而久之,这些小贩和他们经营的小吃竟然成为一个城镇或城市的精华或代名词,有的成为“国粹”。每当人们离乡多日或侨居他国的时候,其思乡之情往往体现在家乡的小吃上。闫肃作词的《故乡是北京》由李谷一一唱立刻响彻大江南北,不知催下了多少人的思乡热泪,其中就有“油条、豆浆、家常饼”的功劳。
小吃多是由小贩所经营,小吃只不过是简单而普通的食品,就像村里人给孩子起名字那样,甚至连名字也朴素无华,有的时候只可口传,难用文字表示。这些食品的好坏用不着政府或行业组织制定什么详细标准来判断,人们只要闻一闻、尝一口就知道它是否地道,就明白小贩是否厚道,人们自然会用脚投票,决定着小贩的兴衰。和御宴、满汉全席等大餐相比,虽然很难登上名流筵宴,但它更适合百姓的口味,更讨普通人的喜欢,既能充饥,又能解馋,更重要的是它让人有一种有乡土感和归属感,有本真味,好人缘,一个人可以自己慢慢品尝,一伙人也可朵颐疯狂。
其实,小吃本身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它之所以能世代相传,让人百吃不厌,是因为它是世代无名的能工巧匠精心提炼的结晶,是经历了无数食客长期品尝体验而成,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这些小吃和小贩一起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和传说,记录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让生活更有情趣,让世界更美好。它们源于一方,扎根本土,靠那里的食材,用那里的技艺,适应那里的气候,满足那里的好恶,融入那里的风情,造就一方的风味,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小到老,都有它相伴随。尽管异国他乡可以模仿,但是往往也难以替代小吃本真的体验。
不过,近些年来,在我国各地,也不断传出一些令人忧虑的信号,一些深受百姓喜欢的老字号小吃囿于成本上升,人员匮乏,面临困境,惨淡经营,有的已经关张谢客。一些街头小摊,囿于证照办理、经营方式的限制,也变得难求立锥之地,不得不靠靠东躲西藏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最近,又传出上海弄堂里的“梦花街19号馄饨店”和“阿大葱油饼店”因无法办照而歇业消息,为此,甚至让国家总理为之动情。
实事求是地说,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在崇尚“高大上”的时代里,小贩,无论是从事商业的小商,还是从事食品业的摊贩,其地位之低尽人皆知,其生存条件之艰难也不言自明,尽管社会还非常需要他们。有些地方,总是用“影响市容”、“设施简陋”、“难以管理”等堂而皇之的理由把他们驱赶,很少从百姓需求方面认真考虑,以扶持的态度为他们创造体面的环境和条件,让不少人失去了营生的手段,更可惜的是让许多宝贵的传统渐渐消失,后继无人。
有意思的是,记得2015年底,国内许多媒体报道了新加坡连续8年举办“城市小贩美食奖”的故事。2015年时适逢新加坡建国50周年,专门设立了一个“小贩老字号”奖。在这个新领域的获奖名单中有两个小贩摊位格外抢眼,一个是营业80多年的“永生沙爹”,另一个是营业70年的“中国街五香贯肠”,其“年龄”都超过了这个共和国。
这一颁奖活动是新加坡城市煤气公司和《新明日报》联合举办的,2007年举办了第一届。没想到,这项活动非常受当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参与评选活动的人很多,非常认真,全过程长达半年之久,而且,每年都会推出一些新的奖项,对获奖的小贩做出清晰评语,道出获奖的理由。评奖活动虽由民间组织,但每届颁奖仪式都有政府高官出席并为之颁奖,成为新加坡一个重要的年度节事活动,街头美食也成为构成新加坡旅游吸引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笔者之所以为新加坡这一做法点赞,其道理至少有三:其一是这一颁奖意味着对“小摊美食”地位的承认,认定它是一种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代表,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是对文化传承贡献的认可,这些人世世代代用辛劳和诚信把一些优良的传统继承下来,流传下去,而他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食品本身;其三是尊重普通公众的选择。任何事物,只要绝大多数老百姓普遍喜爱的就是好的,社会和政府就应当给予支持和保护,让这些从业人员的地位和尊严得到保证,这也是对普通百姓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些年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非常重视“食品旅游”发展,而这个“食品旅游”的概念不再仅仅是原来“美食”伟岸的代名词,而是大众文化旅游的奇葩,以大众食品和文化传统为基础。早在2012年,它发布了《全球食品旅游报告》,去年4月举办了首届全球食品旅游大会,促进这一文化旅游的发展。韩国早在2009年为韩食全球化立法,并设立了专门跨部际执行机构,同样是以一种文化而定位。很显然,包括小吃在内的食品业,不仅是作为社会生活性服务业值得各级政府重视,而且还是颇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更值得旅游部门和业界关注。新加坡为小贩美食设奖为满足社会需求、保护继承文化遗产以及促进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创意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这一做法告诉世人,也许看起来小商小贩总是微商,但促进微商繁荣与发展并非是小事,其意义和作用绝不可小视。
在今天,更值得提出的是,在大众旅游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微商食品业的振兴,除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旅游吸引力和活跃经济和传承文化的意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加更多的普通人就业和促进社会和谐,而这一点恰巧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此说来,旅游业发展不应当为做大而拒小,为做强而凌弱,而是更要发挥潜力巨大的社会力量,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