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瑞:关于日本羽田机场“国宝级清洁工”报道的解读      2016-08-17

        一个令人难以费解的逻辑
        最近,国内许多媒体争相报道了一个关于日本羽田机场“国宝级清洁工”的故事。自然,媒体的报道,也是对这一故事的解读——用自己的话或当事人的嘴——去传播一种观点和道理。有意思的是,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少媒体却走了偏门,把焦点放到了这个故事主角——一个曾经叫郭春艳现在叫新津春子的女人——的身世上:她系日本人所生,注定了她的血脉;日本战败后,被遗弃在中国,成了个中国人的女儿;17岁后又返回日本,又成了日本人。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一些媒体在报道中给了她一个“沈阳大妈”的称呼,而且,又通过新津春子的口说,她的优秀又和她那个“不中不日”的尴尬身份有关。读过报道之后,似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这个“国宝级清洁工”的“军功章”,自然也有中国沈阳妈妈的一半,于是,有的报道干脆说“‘中国大妈’扫出全球最干净机场 成日本‘国宝级匠人’”,如此云云。
        笔者认为,羽田机场国宝级清洁工现象,没有必要从她的出身是红还是白上找答案,因为这样去找,反而给自己出些难题,或许会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位“国宝级清洁工”如没有沈阳经历就不可能成为“国宝级”人物,而她不回到日本也不可能成为“国宝”,她若不是日本人所生也不会再成为日本人,那就不会到日本成为“国宝”,这个国宝级的人物在沈阳也不能出现……这样的逻辑能说不显的有些混乱吗?
       “国宝级清洁工”现象昭示了什么
        日本羽田机场“国宝级清洁工”现象,向社会展示一些颇为简单而朴素的道理,说明了一个理想而正常的社会         和谐的逻辑,这位清洁工的行为之所以被社会赞赏,是因为这个简单而朴实的逻辑在一些地方正在缺失,而这样典型人物的榜样正在召唤着人性常态的理性回归。
        其一,敬业能专业。众所周知,原本社会若如一部机器,个人则是机器上大大小小的部件,要保持这个机器正常运转,这些部件都是不可或缺的,哪怕只是个小小的螺丝钉。因此,作为个人,其社会的贡献或有大有小不同,但其地位应当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人们都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起责任,兢兢业业地做,尽力做到极致,始终保持着一种专业精神,恪守职业底线,与有人监督和没有人监督没有关系。
        其二,初心莫泯没。人之初,性本善。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当有一颗朴素的爱心,正如这位清洁工所说的,“要将心比心”。大家都是人,在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时刻想到我的服务对象就是我自己或是我的家人,我做的事情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大家好。应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三,知识与技能是资本。做事,无论是职业还是个人行为,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真正要做好一件事情,既要有心,还要有力,而这个力不仅仅是力气,还包括技术和技巧,而这些技术和技巧是做成事、做好事的资本,而这些资本都应当是在学习和磨练中获得的。扫地、除尘、去污、保洁,看似简单,人人都可以做,但是真要做到极致,也绝非易事。“匠心”就是责任心、耐心与智慧的结晶,无其它捷径。
        其四,尊严与尊重并重。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和谐是靠个人的自尊和社会的尊重来实现的。个人在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从事一项工作或职业时,要有一种平常的心,努力把它做好,用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与此同时,社会也要用同样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工作,维护他人的尊严。对尊严和尊重稍有偏颇,就会出现杂音,造成矛盾,破坏社会和谐。
        如此说来,有些媒体上说,“羽田这样一座迎来送往、客如流水的机场,在2013年、2014年和2016年,都被评选为‘世界最干净机场’。它能有此殊荣,都要归功于一位沈阳大妈——新津春子”;还有人说,“她的代表作就是这家面积76万平方米的‘东京羽田机场’”,“这一切的幕后功臣都归功于一个来自中国的大妈新津春子”,诸如此类。这显然是言过其实的。实事求是地讲,这一殊荣的获得,应当归功于羽田机场的企业精神,归功于一个充分体现其企业精神的清洁工队伍,新津春子是这个队伍中的代表人物。但是,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及,那就是还应当归功于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尊严的社会群体和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去匆匆的过客在享受这世界最洁净机场的环境氛围时,主动地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尽力保持着这个最洁净机场的洁净,他们也为这个机场获得殊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人为新津春子的事迹而感动,会专门到机场向这些辛勤劳苦的清洁工衷心地说一声“你辛苦了”,这种尊重与认可,又可以化成一种激励的力量。这些都是不可小视或忽视的,也是应当大力倡导的。
        假如人人都如此想和做
        这个羽田国宝级清洁工的故事,的确生动而具体地阐述了许多人生价值和社会和谐的哲理。这种精神与哲理可以运用到所有的人和所有的行业职守之中,它非常直观地诠释了“职业道德”与“以人为本”的精髓,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也理所当然地包括在其中。
        假如我们的导游员在导游过程中能想到自己也是这些陌生旅游团队成员中的一个,能用自己的敬业行为和知识使他们得到真心地满意,而不是总想着如何让他们口袋里钱进入自己的钱包;假如我们饭店客房保洁员在做保洁的过程中把自己当作这间客房的房客,自己要在这个床上睡觉,会用摆在茶几上的茶杯喝水,会在这个浴盆里洗澡,能保证客人的卫生安全得到保证,而不超越道德底线,用擦拭过马桶的抹布再去擦拭别的器皿;假如我们的厨师会想到,自己做出的食品菜肴,自己或自己的父母也要享用,如何让他们高兴地吃,不会去猜疑担心和地沟油有染;假如我是个旅游车的司机,会联想到坐我这辆车的还有我的妻小,怎么能看着他们费力地拖着沉重的行李而视若罔闻……其实,这些比喻,并非空穴来风,一点儿也不离谱,因为人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上生活,天天时时在不断地变换着角色,在一段时段或地点,你要为别人服务,你就是服务提供者,而换一个时段或地点,你就变成消费者,你就是别人服务的享受者。当你提供服务的时候,要尽量用自己的努力使别人满意和高兴,而当你接受别人服务的时候,要尊重别人的劳动,让服务者得到尊严和安慰。其实,道理就如此简单,将心比心并不难做到,只是人们往往不去想角色变换的道理,总要求别人让自己满意,而忘却了自己也要让别人满意的责任和义务。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人在有些时候,会把为别人服务也错当成一种权力,任性地享用和把持这种被误用的优势。
        匠心和工匠精神是一种朴素的道德理念,个人去努力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种精神能得以持续与传承,更需要全社会的呵护,任何时候,良好的社会风气不可能完全归结于个人的努力,需要全社会努力创造和维护这种精神存在的大环境。环视一下四周,反思一下自己,我们会感到,我们这个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尊重远不理想。历史已经形成的一些定式还在作祟,“官”还是比“匠”高明。一则谚语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尽管是褒奖,也要加上个贬义形容词,如三个“臭”皮匠(或“丑”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些一辈子潜心做一件事的“匠人”,有多少最终难躲穷极潦倒、衣食堪忧的窘境;有多少默默精心在街巷为人擦皮鞋、修自行车、修皮鞋的匠人,会让人高看一眼,得到应有的尊重;又有多少木匠、电焊工、售货员、售票员,包括旅游界的导游、饭店的服务员、厨师等,不是在被推上领导岗位之后才得到社会的褒奖与尊重,以至于不少人被误导,社会所尊重的不是始终不渝的“工匠精神”,而是用“匠心”换来的那个乌纱帽所代表的官本位。
        结束语
        在当下的中国,“工匠精神”是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有多少人愿意秉承这种精神,人们可能还在观察审视,而这种精神在欧洲的德国或亚洲的日本的体现,似乎没有太多的质疑,因为这种精神不在于高调的宣扬,而来自实实在在的产品和体验。因此,希望人们不必一定要和这位日本的“国宝级清洁工”攀亲戚以分享荣誉,而应当仔细想一想她付出和贡献的动力来自何方。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