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瑞:“叫板”之后,人们等着看大戏      2016-06-03

        最近,国内外很多媒体对万达老板“叫板”迪斯尼乐园做了报道,一时里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从报道来看,热议者颇似角斗场上的观众,一些人为自己青睐的一方喝彩,加油,当然,同时,也会有人向另一方做出“拇指向下”的手势。但更多的人,只是观看,并没有真正说什么或做什么。
        一般来说,“叫板”的一个意思是“挑战”,而挑战又往往是是弱者向强者主动做出的一种姿态,这一方面表明挑战者的胆识和自信,正像电视剧《亮剑》所强调的那种精神,发挥优势,敢于取胜。另一方面,挑战者重视对方的实力,不是用“叫板”吓唬对方,一定是认真准备与筹划之后的决定。因此,真正的挑战者往往受到包括被挑战者在内的社会各方的尊重,无论最后的结果是赢是输,都可能会成为后人的榜样,受到广泛的赞扬。而这一次,万达向迪斯尼叫板被人们看作是中国的企业家向国际精英企业的叫板,这颇有点意外。因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倡导的国际化往往被局限在中国谦虚、虔诚地向外国学习,增益其所不能,很少想如何标新立异,在国际社会赢得一些话语权,使中国的经验与创新成果领先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全球化、国际化的新导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万达的做法是值得称赞和支持的。
        然而,在今天,在中国社会经济重大变化的时期,要对这样的叫板现象,不应急于做出是与非的判断,似乎更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尤其不应当看作是争斗,更不应引向民族主义与国际化的对立。
        首先,“叫板”绝非是“决斗”。虽然人们也会常常把商业竞争也称作“商战”,但这种“商战”更是一种竞争形式,正常竞争的结果也未必是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应当是实现三方多赢的局面:竞争的双方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进经营,强化管理,从中受益,而作为第三方的消费者能够在双方竞争中创造出来的优质产品、服务与合理价格中受惠。在今天,全球化日益深入和扩大的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包容与协调,讲究的是分享,形成的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中国来说,当前的休闲与娱乐市场实可谓方兴未艾,需求潜力巨大,没有必要拼个你死我活,非此即彼,对于企业之间的竞争,无论是国内企业之间还是国内外企业之间,均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赢得自己的一份天地,无论是哪个企业均不可抱着通吃独霸的观念行事。通过竞争让社会受益这是大局,是方向,不应用情绪化代替市场规律。记得当年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进入北京城的时候,也曾经有人夸下海口,要与洋餐拼一个死活,但使之今日,中餐与洋餐还不都是红红火火而共生。
        其二,“叫板”更是敬意,而非敌意,更不能误读做排外的开始。毫无疑问,迪斯尼在国际上是成功的企业,它不仅仅是世界主题公园业的样本,“主题公园”的代名词,而且也是文化娱乐产业的佼佼者。迪斯尼进入中国,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迪斯尼企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进入中国是受到欢迎的。而且,它一旦登陆中国,也不再是纯粹的美国企业,而是中美企业合作的存在,它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合作,共赢是目标,而且也希望这个企业能够起到示范标杆的作用,促进中国娱乐业的繁荣与发展,绝非是“引狼入室”而自残,也不应当是“关门打狗”图后快。我想,万达的叫板也绝非此意。对于刚刚进入这一新领域的万达来说,会更把对方看作是武术圣坛的对手,竞争是技艺的切磋与学习,增益其所不能。
        其三,“叫板”是公开挑战,磊落之举,但不可视为只是振臂一呼的口号,吓唬对方,因为这一做法把自己放到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等待的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强者之间的较量是严肃的,而弱者对强者的挑战更非寻常,双方都会认真对待的,绝非儿戏。毋庸讳言,无论是中国的万达还是美国的迪斯尼,各自都有其突出的优势,也有相互不可简单类别的地方,对此,哪一方都不可能简单从事,尤其不能是仅就投资能力和现实收入相比较那么肤浅。比如说,迪斯尼是世界公认的主题公园的代名词,它为全球主题公园的设计、经营、管理创造了颇为成熟的模式,然而,对这个跨国公司来说,主题公园只是它所从事经营的一个领域,它在文化产业的领域影响更大;万达公司现在下决心进入文化产业这个蓝海,并已开始在几个领域颇有成就,然而,它的根基依然在房地产业,其强仍然在“硬实力”,旨在强化“软实力”;相反,迪斯尼的“软实力”绝对不可小视,其比较优势有的时候会胜过“硬实力”。迪斯尼之强在于美国的根基,还得益于在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经营实践中所赢得经验,但是,对于中国大陆这个特定的环境和市场来说,依然会感到依然陌生,要在这块土地上驰骋依然需要对许多路径进一步熟悉与适应,因为中国已经不再是30年前的中国。很显然,万达根植于自己的国土,对自己国家的生存发展环境更加适应,对这一巨大潜力的市场更加熟悉,迪斯尼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时间和努力。
        另外,对企业来说,显赫成功的现实与失败磨难的经历都可能是一种优势和财富。就企业发展来看,万达和迪斯尼有个不可相比的发展过程,颇像一对忘年对手。万达年轻力壮,颇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实在是后生可畏。而迪斯尼则是饱经沙场、老谋深算,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闯进欧洲的法国,走进亚洲的日本,在回归祖国之前进驻香港,其实这是它在正式进入中国前的试水,因为此前的任何市场都没有中国大,也没有如此特殊。虽说它在法国有段不太爽的经历,香港的迪斯尼业绩也有起伏,但是时至今日,无论是其中哪一家都没有破产,它也没有败走麦城,应当说是站稳了脚跟,并能不断调整,不断改进和适应。作为文化产业在不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迪斯尼显然娴熟得多,它的确能把美国精神和特定的文化打造成产品,得以传播,巧妙地开辟了传播的路径,把语言、影视、出版等多种元素捆绑在一起,这些丰富的经历倒是万达所没有的,称得上是万达的先生。虽然有人说到,曾为“米老鼠”、“唐老鸭”疯狂的年代成为过去,但是它毕竟影响过一代人,而且曾被影响的那一代仍然健在,而且已成为父母,他们的信念也一定会对他们的后代产生影响,迪斯尼已经成为一种品牌刻在一代人脑子里,而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游乐园名称。很显然,万达依然还在艰苦地寻找和塑造能够作为它影响一代人的品牌和吉祥物,坦白地说,迪斯尼的这一优势,不仅万达没有,甚至整个中国也没有,一个原本非常有可能替代中国人心目中唐老鸭形象的孙悟空,却因被曾经轻浮地消费蒙上难以拭去的污垢,让人很难再爱起它来,这不说不是一个遗憾。仅从这一点上来说,万达可能要走更长的路,付出更大的艰辛,难能一蹴而就。因此说,万达的精神值得赞赏,也应当为之叫好和鼓励,然而大家都知道,商场如战场,响亮的口号虽可鼓舞士气,而将士的英勇与智谋才是成功的保证。其实,万达的成功靠的不是单打独斗,也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套与协同,甚至是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与配合。
        时至今日,尚未看到迪斯尼的正式回应,也许迪斯尼不会对万达的叫板做出公开的表态。不公开表态也是一种态度。我想,不表态不等于置之不理,或者不重视这一挑战。有人说这是一场虎狼之争,然而,如果草原足够大,水草足够丰,虎狼各据一方水土,何必不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实力,动员名角,卖卖力气,共同唱个精彩的对台戏,让中国的“戏迷们”能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享受。其实,这无论对这两个企业来说,还是对国内外的消费者来说,这也许是个更好的选择。既然美国的文化使者迪斯尼可以进入中国,能与中国的文化产业精英唱起对台戏,那么,也许用不了多久,中国的万达也可以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走近美利坚,让更多的美国人欣赏中国精神与特定的文化,或许这正是两个大国携手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理解可以做出最大贡献的领域,这也是未来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新起点。
        其实,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叫板”另外还有一个意思,不是对手叫阵的呼唤,而是主角在开唱之前发出的信号,意在让鼓手琴师门做好准备,打起精神,把戏唱好。因此说,万达的一声“叫板”,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戏的信号,提请所有同行们注意,大家打起精神,协同一致,一起唱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戏,要争的不是哪个戏台前片刻的人多人少,而是要赢得台下更多人的真心喝彩。应当说,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舞台上,美国的迪斯尼并非年迈苍苍让人担心“尚能饭否”,中国的万达也不是只会说大话的毛头小伙让人审视“乳臭干否”,我们大家要做的是把舞台搭大扩宽,让他们倾其所能,把戏唱好。他们兢兢业业的努力都得到应有的回报,中国大众能够很好地得到愉快和享受,何乐而不为?
        我更愿意相信,万达的叫板是大戏开场的信号,招呼大家赶快高高兴兴地进场看戏,而不是想听到这是让其中任何一个倒下的枪声,不得不面对欢呼胜利和哀鸣败北的交集。武夫的决斗,无论是用剑还是用枪,都只能是作家们虚构怀旧小说的素材,而不再是21世纪大市场的现实。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