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旅游人次达到40亿,旅游收入4万亿元,出境人次1.28亿,花费巨大。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形成了海量特征。一是总量巨大,二是每一个百分点,都包含一个大的绝对量。到2020年,中国旅游人数将达到80亿人次,如此庞大的需求,供给能够满足吗?
从观光旅游的角度看,一是中国的观光资源世界一流,品种丰富,品质高。二是观光时间短,观光地可以承受较大流量。因此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从商务旅游的角度看,城市化发展,商务会展设施齐备,现在是供过于求。从特种旅游的角度看,目前集中在新疆、西藏、青海几地,这是小众旅游,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是从休闲度假的角度看,则形成供给短缺。一是世界度假主体的滨海度假,中国虽然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但是真正适应度假的并不多。二是湖泊度假,中国的湖泊基本污染。现在只能转向山地度假和乡村度假。另一方面,东南亚已经成为国人的度假地,且正在向全世界扩展。由此势必提出一个问题,配置国际资源,满足国民需求。
西伯利亚这样的地方,得天独厚,不过三小时就出国,不但感受壮丽风光,而且感受欧洲风情,有这样的好去处,何必还在国内拥挤?但是,中国旅游者的要求现在已经基本国际化了,俄罗斯的条件能否满足需要?与中国旅游发展过程相比,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国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旅游,所以基础设施的制约严重,而俄罗斯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发展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完整,只是不完善。
表现出来,一是交通,机场多,航班少。但是形成了飞机、火车、直升飞机、汽车、游船组合的体系,形成观赏式交通,体验式交通,组合式交通。二是住宿,世界品牌性管理公司已经进入,民宿式的住宿设施普遍,且有特色,至少干净是可以保证的。居于中间的是传统的招待所疗养院方式,性价比超高。三是餐饮,食材新鲜,味道蛮好,服务到位,也偶尔有中餐,反倒不如俄餐好吃。四是娱乐,户外运动、滑雪、温泉是强项,文化表演丰富多彩。五是购物,多的东西是宝石、玉石,也有俄罗斯翡翠,此外就是套娃之类。但是工业品不行,还是傻大黑粗。感受最深的是国民素质,形成了基础服务,也是服务基础。室内一律不许吸烟,而且大家自觉遵守,大大超出预想。尤其是喝酒的人不多,如果不要酒,基本不准备就。一个嗜酒如命的民族,屡禁不止,怎么在十年之内全然翻转?回答,一是文明程度提高,二是注意养生,三是新人类反对酗酒。实际上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化社会的阶段性转换。总体而言,风貌、风光与风情,构成了西伯利亚的差异性和吸引力。
放大来看,放远来看,配置国际资源,首先是周边,进一步则会扩展到全世界。欧洲成为主要的文化体验地,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海滨成为主要的度假地,各国大城市成为都市旅游地,林林总总。这就需要主动研究配置方式,随着市场溢出,形成消费溢出,需要投资溢出,最后是效益溢出。日本当年的方式,首先唱高调,黑字还流,即外贸黑字通过旅游还回去,使国民出境旅游不仅成为政治工具,也成为经贸工具。但实质上却达到了利润回流,即日本人出国,投资商紧跟,主体消费形成内循环。今天,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到海外投资旅游,但基本都是单打独斗,像没头苍蝇到处乱撞,成功率不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投资引导,需要企业协同配合,才能下好这盘大棋,这是中国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必经之路。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