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博伟:南锣鼓巷 全域旅游的试金石      2016-05-02

        全域旅游发展观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同样,因地制宜推进全域旅 游的发展既是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的需要
        由于旅游人数严重超出景区承载能力,北京市东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近日宣布,暂停北京南锣鼓巷 接待旅游团队。然而,据媒体报道,五一假期第一天,仍有不少旅游团的游客进入南锣鼓巷,限制令 实施一周,整个景区游人未减少。     
        北京南锣鼓巷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媒体甚至对南锣鼓巷暂停接待旅游团队的效果表示质 疑。北京南锣鼓巷是城市开放型景区的代表,由于不收门票,尤其受旅行社的青睐,如何协调各方利 益关系,成了一个共性问题。笔者认为,今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开始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从全域旅游 的角度,看待南锣鼓巷引发的争议,倒是可以辟出一新的视角。     
        严格而言,旅游不可能覆盖到某个行政区域的所有角落。故此,全域旅游之“全域”,主要是对封 闭景区景点的超越。此种超越,不是要让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旅游,而是要让旅游活动突破景 区景点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到实现与满足。就此而言,如果仅仅将发展旅游业停留在打造一两 个景区上,全域旅游就很难说得上成功。     
        以北京为例,如果广大游客还仅仅停留在参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知名景区上,北京旅游业的转 型升级就很难说得上成功,也很难说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在北京得到了很好落实。正因为如此,北京才 大有必要让一些非传统的旅游吸引物火起来,如在 798 感受一下现代艺术设计的魅力,在中关村了解 高科技的发展,或者在各大戏院看一场演出,住在四合院里体会一下老北京的生活。有了这些体验, 才能使北京旅游的内容丰富起来,北京的全域旅游也才有更加充分的支撑。同样,作为北京胡同文化 代表的南锣鼓巷能够吸引大量游客,恰恰说明北京旅游业正在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     
        应该说,全域旅游发展观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同样,因地制宜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既 是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的需要。大体来看,全域旅游发展会出现一些新 的情况:一是居民生活空间和旅游消费空间的重叠。积极的方面是,这意味着城市旅游的吸引要素更 加多元,旅游者对城市文化的体验更加深入。但负面的问题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的正常生活 造成影响和干扰。二是城市本地居民日常休闲活动和外地游客旅游活动的重叠。其好处是旅游与休闲 各得其所,其乐融融,但是也会因为客流的交织,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三是居民公共服务和旅游公共 服务的重叠。在全域旅游时代,城市在公共空间提供的大多数公共服务,很难区别出哪些是针对居民, 哪些是针对游客的。如何统筹协调二者之间的公共服务需求,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四是城市管理和 旅游管理的重叠。过去城市的管理者主要将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好即可,但是全域旅游意味着在城市 的各个空间会持续接待大量的游客,这些游客在为城市带来大量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必然会增加城市 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回过头看南锣鼓巷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也是由这“四个重叠”引起的。     
         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小平同志还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为什 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发展,涉及的利益主体可能就会越多,利益的协调就会变 得更复杂。早在以旅游景区为主的发展时代,因旅游业发展引发的利益之争就时有发生;而随着旅游 业向全域旅游迈进,引发的利益问题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其实有问题不可怕,出现利益的纷争也不 可怕。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这样的纷争,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为了避免麻烦,将旅游活动限制在少数几个封闭的景区之内,甚至是干脆不搞旅游业?还是以一种解放的思想、积极的态度,顺 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主动应对,乘势而上?答案其实是不言自明的。其实不独旅游业,人类社会的 发展何尝不是如此。     
        按照这样的思维,对南锣鼓巷引发的争议就比较容易理解。这就是南锣鼓巷尽管存在过分商业化、 文化肤浅化、人流密集化等诸多问题,但这些大都是“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因此,我们不是要倒退回 去,而是要去研究全域旅游时代发展的新规律和新特征,并努力化解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 题。经过这样螺旋式的发展,必将推动旅游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最早刊载于《中国旅游报》,201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