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立身与立心      2016-01-13

        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到明代张载,成横渠四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儒家的胸怀抱负推到了极致。但这都是大人物的说法,多数也只是说说而已,有几个人能达到?细想一下,立德是小范围,认识你的人说你是个好人,公众人物无所谓立德,多数则是“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立功是中范围,功在一时,此时是功,彼时未必是功;功在一地,于此是功,于彼甚或是罪。倒是立言,是大范围,且可长久传承,又能留待后人评价。
        到我等老百姓,也有两立,一曰立身,二曰立心。立身三则,一为饭碗,二为手艺,三为绝活。有个饭碗即可养家糊口,有门手艺即可顶门立户,有了绝活则可以扬眉吐气。这都是农业社会的传统语言,现代社会,不创业创新能行吗?其实没啥了不起,大众创业,谁打工?万众创新,谁落实?作为一种社会理念,倡导一下,是想打破传统,试图转移压力,真做,难矣哉。
        说立自然要守本,本何在?在于立心。立心亦为三则,一知善恶,是为底线;二明是非,是为中线;三有信仰,是为高线。自古以来如此,世世代代如此,只是这60多年,先是阶级斗争为纲,后是稳定压倒一切,善恶混淆,是非不分,人心难立。然而,世上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事情,更多的是处在中间状态,就更加难以分辨。
现在,大批人开始追求信仰,也是必然。乡村已经没有传统可言,人与人的隔膜需要人与人的亲近,基督教构造新的乡村社团,其理念如雨逢时。城市中产乃至富人开始全面转向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使各类仁波切大行其道,是在追求心灵的平衡,乃至追求终极。主义不是信仰,主义也不可能替代信仰,主义是在描画一种未来,但也只是世俗的未来。而宗教是心灵的慰藉,是终极的追求,这也是多少科学家仍然信仰宗教的原因。把主义当做信仰,还试图强行推行,不过是强化世俗的追求,强化功利的社会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良好的传统,政教分离,所以历史上我们包容一切宗教,也没有大一统的宗教,宗教也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主导性的作用。由此引申,是政治与思想的分离,没有秦始皇主义,也没有汉高祖思想,更没有康熙理论,只有儒家思想世代传承,成为统治阶层的基本理念,皇上也要从小学习经典,才有帝师可言,才有知识阶层的一致意识形态。到了近代,一反常态,不但要治身,还要治心,先镇压,以巩固统治,再清理知识阶层,使之心悸到心服,权威话语成为传统话语,进而成为唯一话语。新八股横行,一直延续,不同时代不同八股,问题在于理念不可能不变化,所以始终搞不清楚,到底要说什么。社会只有表面上的统一意识形态,实质必然混乱。
        如何立身?混碗饭吃。如何立心?跟着说吧。老百姓还图什么,还要图什么?当代社会,我们只是在技术层面上感受,应当感恩戴德了。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