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画一张世界宗教地图,可以看出,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布最广,这是随着西方殖民化的过程形成的。伊斯兰教比较集中,中东北非东南亚。佛教收缩一隅,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但是从宗教人口来说,伊斯兰教最多,17亿人。天主教基督教第二,13亿人,佛教8亿人,道教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全球几乎一半的人口都是宗教人口,有信仰,有追求。有意思的问题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伊斯兰教单一,独裁,甚至残忍,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此次到摩洛哥,有了切身的感受。穆斯林是主体,每个村庄都有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塔成为各地的标志性建筑。此次又逢穆斯林的宰牲节,其重要性相当于中国人的春节,到处都是拉着羊的车,临时磨刀匠比比皆是,据说仅摩洛哥就要宰400多万只羊。献祭的宗教传统,也逐步增加世俗内容,最后演变为全民狂欢。节日期间,商店都不开门,餐馆开张的都少,人们都换上白袍子,清晨就在寺院礼拜,大清真寺会有上10万人聚集。消息传来,圣地麦加几百万人朝拜,又发生踩踏,上千人过世。何以如此狂热呢?
宗教,首先是精神的寄托。越是生活苦难,越需要寄托,这是宗教产生的土壤。其次是信仰的追求,尤其是终极性追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科学不能解决的,也是许多科学家信仰宗教的原因。第三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历史上,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政教合一,直接进入社会生活,所以政教分离成为革命的第一个目标。伊斯兰教直到今天,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由此产生宗教领袖,也往往是一言九鼎,天主教的教皇、俄罗斯东正教的大牧首、伊斯兰教的伊那目,无不如此。其他宗教都形成教区制度,靠教区供养教士,靠教区进入社区生活,但是佛教道教不同,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靠信众供养,没有教区一说,也就没有层层架构,只有大和尚和高道,协会只是后来的治理架构,违背历史传承。客观来看,宗教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治理方式,全世界历代统治者都要弘扬宗教,但是又不能让宗教过分。
感受穆斯林,日常生活中,都很善良,忠厚,热心助人,形成社会风尚,连乞丐都趾高气扬。只是演变到原教旨主义,就开始走极端,产生恐怖主义,这也是对帝国主义的一种反叛,再加上对秩序的维护,对穷人的基本保障,所以也还是有群众基础。说下来,伊斯兰教是穷人的宗教,犹太教是富人的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是中产的宗教,佛教是大众的宗教,道教是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精神诉求。
在中国的土壤之中,产生了准宗教,先是儒家,孔孟之道,是用一种意识形态形成社会规范,皇上也不能例外。所以中国从来没有国教,也没有政教合一。之后是主义,用另一种准宗教来替代宗教,文革期间的表现都是准宗教的极端表现,最后自然走向宗教性的仪式。今天,靠什么来支撑民族精神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善;己之所欲,必施于人,是恶。无论是什么出发点,即使宇宙真理在手,也不能强迫民众。政党是选择的结果,不是信仰的结果,把信仰和主义相混淆,大谬。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