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锋:缓解北京过度拥挤应有全局视野      2015-06-16

        近日,有关北京政府及相关部门搬迁,城市中心区让位于中央政府的传闻不绝于耳,还有人引证美国的华盛顿DC案例云云。我的第一反应这必定是假新闻。因为,在空旷的地区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与在人口稠密的北京城市中心建特区完全是两回事,很明显中央政府不可能做出如此决定,这与开发商强拆城市中的贫民区,建商品楼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但是,北京的确太过拥挤了,在北京生活的人都会感受到。为此,有必要分析一下北京为什么这样拥挤,然后再对症下药,提出缓解北京拥挤的思路。北京的问题绝不能囿于北京说北京,必须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去分析。
北京之所以拥挤是因为北京集中了太多的稀缺资源
        建国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北京集中了太多优质稀缺资源。先看教育资源,从各省市拥有的211高校数量看,北京拥有24所居首位,比第二名的江苏全省高一倍还多,是第三名上海的三倍。全国“985”高校,仅分布在18个省市,排名第一的北京8所,是第二名上海的2倍,接近第三名陕西全省的3倍。再看医疗资源,北京有用三级甲等医院48家(包括军队、武警在京医院),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一,而且各专科均名列前茅。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2014年5月20日报道,调查显示每天多达70万人次患者进京求医问药,北京已成为“全国看病中心”。此外,北京还是空港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演艺中心……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令人羡慕的“权力”资源
        当权力还在经济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作为首都的北京拥有重要的“资源”,“跑步进京”成为必然。改革开放后,先是省在京设立办事处,后来市在京设立办事处,最后甚至很多县也都在京设立办事处。同时,由于行政资源对于商业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大公司把本部设立在北京。
        北京的拥挤是全国其他城市发展建设相对落后的必然产物
        从全国看,尽管这些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仅就地铁建设来说,有很多大城市还没有地铁,而北京拥有的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由于首都的特殊地位,使得北京的城市建设大大超过全国城市的平均建设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超经济发展阶段的。毕竟我们的整体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能把全中国所有城市都建设成为北京这样。正是由于北京大大超过全国城市的平均建设水平,使得北京拥有了极大的优势和便捷的生活,进一步造成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涌入,最终人流也越来越多。
        因此,解决北京的问题,不能只看北京,应该从全国入手。经济学的帕累托改善基本原理对改善北京的拥挤也非常重要。即,不能简单降低北京人的生活质量,更不应简单外迁北京业已形成的非中央政府行政优势资源,如:大学、研究所、医院等,而应重点提升那些落后地区的水平消减差别的做法,最终形成人员的均衡流动。
        首先,北京的建设速度应该“等等”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对于北京而言,中央政府更应花大力气提升其他城市的水平,着力改善类似“环北京贫困带”等落后地区。在“环北京贫困带”存在的前提下,京津冀一体化不但缓解不了北京的拥挤,其结果必然是河北、天津人更多地涌入北京,增加北京的拥挤。
        其次,应重点改善其他大中城市资源配置。按照帕累托改善要求,不应简单把北京的大学、医院、研究单位等搬迁外出。因为那样做的话,全国平均福利水平很可能反而会下降,这显然不是人民政府的目标。如:简单把世界排名靠前的北京大学外迁,或是强迫其在外地建分校,分化其优质资源,结果很可能是使其世界排名下降,这是全中国人民都不愿看到的。而应控制这些在京单位规模的同时,加大力气建设其他地区的大学、研究所、医院、金融机构等,在提升其他地区水平的同时缓解北京的压力,最终,实现全国均衡发展。
        最后,必须消减那些深入市场中的“权力资源”。随着反腐的深入,权力作为一种资源受到了遏制,彻底消除其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任重道远。这是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全国人民给予极高的期待。
        民国时期,中国大致自然形成了几个中心:北京为文化中心、天津为北方口岸和制作业中心、南京为行政中心、武汉为制造业中心、广州为对外贸易中心、上海为新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等等,各个中心各具特色,大有各美其美的样子。那时,很多城市都非常有特色,吸引着不同的人群,如杭州、苏州、成都、大连、哈尔滨等等。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后,各个地方的特色迅速消失,均以GDP和财政收入为目标,全国的城市越来越趋同。这些制度上的缺陷也是越来越多人涌入北京的重要原因。另外,改革开放后人们大量涌进北京,也是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实行的户籍制度,几十年人口难以流动的反弹。因此,要形成全国各地美美与共的格局,还应从国家大的制度,以及税收、行政等体制上深度改革。
        回到北京相关部门搬迁,腾出中心区建设中央行政区的传闻。假如搬迁消息属实,在搬迁单位工作的人员怎么办?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先生在北京市工作,夫人可能在中央机关,父母可能是大学老师,孩子可能还在高中读书,单位可以搬走,但是父母、妻子、儿女却搬不走。毕竟中央政府在京半个多世纪,已经与北京形成了亲缘血脉的联系,届时本意是减少交通流量的搬迁,会不会造成更多的人在家与新单位间奔波?
总之,搬迁无论在社会总福利的改善上、人员的流动上,经济资源的花费上,甚至最终缓解北京拥挤的目的上,是否都能如愿以偿,还需认真权衡,慎重考虑。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