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博伟:奏响“一带一路”旅游四重唱      2015-06-12

        旅游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从四个角度予以推进,进而形成“一带一路”旅 游的大合唱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正式提出,各方都在积极参与,而旅游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丝绸之路本身就是旅游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 “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说,“应该发展丝绸之路特色旅游,让旅游合作 和互联互通建设相互促进。”对于如何发展“一带一路”旅游,笔者认为,可由远及近、由大到 小,从四个角度予以推进,进而形成“一带一路”旅游的大合唱。   
        一是把国际旅游合作作为“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旅游可以促进各国间加强政策 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旅游有助于促进各国游客往来,增进彼此了 解,是旅游外交的重要载体;旅游有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是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一 带一路”沿线 60 多个国家,有 44 亿人口,国际旅游份额占世界旅游总量的 70%以上。据预测,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为沿线国家输送 1.5 亿人次中国游客,带动旅游消费 2000 亿美元,吸引 8500 万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 1100 亿美元。   
         “一带一路”旅游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具体而言,可以开展沿线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的合作, 推动沿线国家互为彼此重要的旅游客源国,当前要特别发挥中国出境旅游快速增长对沿线国家旅 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可以开展旅游产品建设方面的合作,围绕陆上丝路共同打造跨国的旅游精 品线路,围绕海上丝路积极推动邮轮旅游产品建设;可以开展旅游签证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提高 国际旅游的便利化程度;可以开展旅游安全方面的合作,为游客提供更多安全保障;可以开展旅 游投资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为更多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在沿线国家投资旅游业创造条件。二是把沿边旅游开发开放作为“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国有 100 多个边境县, 这其中很多地区都处在“一带一路”范围内。沿边地区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同时 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沿阵地。互联互通,旅游先通,而旅游先通,通的节点就在沿边地区。 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北的新疆、东北的黑龙江、西南的云南和广西沿边旅游发展都在“一带一路” 旅游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沿边地区就是“一带一路”旅游开放的“任督二脉” 。 促进沿边地区旅游开发开放不仅对“一带一路”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一带一路”战略的 实施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国家旅游局正在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 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要求,积极推 进沿边地区的旅游开发开放。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沿边地区与沿边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提升合 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把旅游业培育成睦邻、安邻、富邻的重要产业。要在巩固发展传统边境 团队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沿边地区游客往来的便利化程度,大力发展边境散客旅游,通过 旅游业发展把沿边地区的人气带起来、经济带起来、活力带起来。   
        三是把错位发展作为“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则。随着“一带一路”旅游的升温,沿 线省区纷纷加入到丝路旅游的大戏中来。陆上丝绸之路有 7000 多公里,仅中国境内就有 4000 多公里。由于丝绸之路路线太长,多数游客不太可能从头到尾游览丝绸之路,这就意味着现实的旅 游消费必然是对丝绸之路某一段进行旅游,或者在丝绸之路上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旅游目的地进行 旅游。从这个意义上讲,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在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上存在合作关系,但在 具体的旅游产品上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就要求沿线省区避免同质化竞争,而是要依据自身 的旅游资源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错位发展。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丝路旅游不是丝路考古,游客认同的不是考古遗迹,而是能够可观赏、 可体验、可回味的旅游产品。所以沿线省区在发展丝路旅游时不必过分在意起点还是支点,也不 必过分在意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存是否丰富,而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挖掘不同的丝路文化内涵上 来,通过创造性的转化,依托丰富的丝路文化资源,建设既有丝绸之路特点,又有区域特质的旅 游目的地。   
        四是把旅游产品提升作为“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石。没有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前, 沿线省区一直在发展丝路旅游产品。但客观说,这些丝路旅游产品还没有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真正 火起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丝路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能否真正把关 注度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旅游经济,重点和难点都在旅游产品的打造上。   
        大体上讲,需要重新提炼丝绸之路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以此来重新组织提升传 统旅游产品。比如丝绸之路所蕴含的包容、交流、开放、探索精神都可以成为装旅游“老酒”的 “新瓶”;像传统的骑骆驼旅游项目,如果赋予其丝路驼铃的意蕴,整个旅游感受就会大不相同; 同样的旅游餐饮,如果以丝路文化进行包装改造,整个旅游品质就会大幅跃升。除此之外,丝路 旅游产品开发特别要避免静态的博物馆式观光旅游,要在丰富文化内涵、强化旅游体验、延长旅 游产业链上下工夫。只有这样,“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本文最早刊载于《中国旅游报》,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