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锋:古村落该不该打造旅游点?      2015-03-28

        近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在城里的钢筋水泥中憋得快要窒息的城里人跑到乡村中去旅游,2000年西递宏村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人们更是重新认识到古村落的价值,古村落旅游成为乡村旅游中的亮点。当那些被遗忘几近凋敝的古村落因发展旅游而重生后,越来越多的古村落开发成为旅游点,破败的古村落开始有了些许生机,曾经消失的民俗逐渐复苏,几近失传的传统手工艺也因找到了卖点而得到传承……
        然而,也有声音警示旅游开发:“古村落保护的目的是让村落成为老百姓的文化和精神家园,而绝不是大张旗鼓地搞旅游开发,打造‘旅游景点’。”在这关乎百姓的精神家园的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下,以旅游点为支撑的古村落旅游到底应不应该?
        为此,首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古村落为什么曾经辉煌,又为什么凋敝。千年来,中国的古村落不因王朝更替而衰落,近代却怎么也难以成为百姓的“文化和精神家园”,必有其原因。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正在迅速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向一个现代化国家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传统农业社会有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改革开放前,中国有80%以上的居民住在农村,而今农村人口不足50%,而且这个转移还在加速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像过筛子一样地一遍又一遍地从农村捞人,把有能力的人员全部捞到城里,并在城里沉淀下来,变成“城里人”。其结果是中国的很多乡村都只剩下老人和少儿,甚至连妇女都很少。人之不存,文化焉附。因此,如果古村落找不到适合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点,去寻找“文化和精神家园”就是缘木求鱼。
        其次,中国自秦以后的封建社会实行“皇权不下县”,实际上的效果造成中国社会分为上层皇权和下层宗法权,即所谓官与民两个部分。官社会极不稳定,民社会则超稳定。这个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以“忠”为核心的官文化和以“孝”为核心的民文化。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反映出两种文化的水火。知识分子由民社会升入官社会,又随时可能跌回到民社会。知识分子在上层皇权社会中处心积虑、胆战心惊、虚伪冷漠的生活关系中,时时惦记着莼鲈之情,希望落叶归根。而皇权为了防止一官做大,也鼓励其告老还乡,以绝后患。如此形成了乡村的超稳定宗族体系,而60多年来的革命,彻底打破的正是乡村的这个自组织体系。曾经那种以家族为核心的乡村自组织体系具有超稳定的动力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乡绅起着极为重要的维护超稳定体制的关键作用,同时乡绅也是乡村“文化和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维护人。当这些乡绅作为地主、富农被打倒,外来的游民以掺沙子   的方式加入村庄后,这种几千年来不曾破坏的乡村“文化和精神”的细胞彻底溃烂。
        最后,农业社会中,皇权稳定的基础就是乡村的稳定,而皇权的管理成本决定了其不可能下到每一个乡村,为此必须维持上述二元结构,同事又特别强调“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强调宗族体系的道德合法性,对于古村落的自组织体系和文化传承一再加持,形成古村落超稳定的皇权能量补给。在封建社会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如:告老还乡制度等,为古村落不断带来人员、物质、金钱、信息和先进的文化等等,这些对于乡村的稳定、繁荣和文化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皇权同时还制定了很多措施,防止乡村自组织体系之间的横向联系。因此,无论是作为乡绅的知识分子,还是跌回到乡绅中的官员,他们也只能在乡村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形成古村落超稳定的民间能量补给。
        而今,传统农业文明正在面临城市文明的强大压力,告老还乡等制度已不再有存在的条件,乡村自组织体系不允许重建,传统价值观被彻底颠覆……因此,要想接续古村落文化,必须找到新的支点。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旅游业成为了一个让城里人暂时逆向回流乡村的产业,成为古村落存在的“合理性”支点。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特点,随着古村落开发成为旅游点,不仅为古村落找到了经济产业方面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找到了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为古村落不被现代化所替代找到了合理性。
        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开发,使得古村落文明变成了蝴蝶标本,变成了博物馆中僵死的木偶,甚至低俗没落的东西开始沉渣泛起。然而,当我们不得不在“消失”和“标本”中选择时,我们只能选择后者,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旅游业恢复的古村落多少还有与古村落文化有着如游丝般的一线联系。如果不以发展旅游点为动力机制,一味强调古村落文化传承和保护,由政府出钱保护,那才会真正把古村落便成为如博物馆中僵死的木乃伊标本。在蝴蝶标本和木乃伊之间,我们只能选择蝴蝶标本。当然,发展旅游业绝不是古村落文明传承的唯一方式,对此应鼓励多元选择,多元发展,但至少古村落发展旅游点是在当代古村落传承发展的方式之一。说到这,应该把本文的题目改改,应改为《古村落发展旅游点是无奈而必然的选择》。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