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瑞:首都的机场大巴依然稍逊风骚 2015-02-16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首都国际机场是中国最大的民用机场,现已跻身于世界超大机场的前列。首都国际机场规模不断扩大与设施不断完善见证着这座古老而现代京城的发展与变化。然而,左顾右盼,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除了吞吐量巨大、名声赫赫之外,在服务设施和理念上依然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与周边国家首都的国际机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机场与城区的交通体系不完善就是其中之一,而机场大巴线路与车辆的短缺与冷漠的服务则颇为典型,难以彰显大国首都的大气。
从年旅客吞吐量来讲,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亚洲首屈一指,世界位居第二,2013 年超过 8370 万人次,而同期,东京羽田国际机场 6890 万人次,香港国际机场 5960 万人次,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 5370 万人次,首尔仁川国际机场 4170 万人次。然而,从机场与城区之间的大众交通来看,北京可能是最不方便的一个。除了火车、地铁之外,仁川国际机场与市区相连的定期机场巴士线路 34 条,分一般和豪华两种,大多是 10~15 分钟一班,另外还有 26 条进入机场的公共汽车线路。香港国际机场除了机场铁路快线之外,另有 27 条机场专营线,分普通线和机场专线,每隔 12~15 分钟一班,同时还有大量的免费接驳车可以直接把旅客从酒店、码头、火车站送到机场快线终端。最为方便的应当是日本东京的羽田国际机场,除了四通八达的铁路、地铁网络与之相连接之外,还有 51 条机场巴士快线,在东京地区,该线路在 26 座著名饭店、52 个著名景点旁边设站。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一条地铁专线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机场大巴专线只有 11 条,另有 6 条通往周边城市的省际线。众所周知,达到这个规模也才是最近两年的事,老百姓就已经觉得很不错了。然而,仅仅从机场吞吐总量与机场大巴线路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彼此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其实,首都国际机场大巴客运的差距还不仅仅体现在线路和车辆的数量上,在设施、经营与服务上,北京还存在很多空白和缺憾。例如,机场是个特殊的场所,上述几个城市的机场大巴都是专营,但不是垄断,除了机场、航空公司的专营之外,公共汽车可以直接在机场设站,提供服务,有的也把经营权授予私营公司;机场大巴都是按照既定公布的时刻表运行,它们不仅在机场候机楼设站,在途中也设站牌,并有途经各站的时刻表。地面交通如此拥挤的香港,机场大巴也能保证像钟表一样,按照时刻表运行,这真可谓一个奇迹。机场大巴多是专门设计的,除了上下方便、视野宽阔之外,都在车厢内和(或)车底层设有行李存放处,客人可以轻松出行;行车线路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线路途经站尽量与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站、码头、饭店、会议中心、市中心广场等大众交通枢纽或集散地相衔接,尽量缩短客人上车或到达目的地的旅程,宁可让车跑,不让客人找。在香港,一些机场大巴的始发 / 终点站设在社区内,真正方便了乘飞机出行的人。仁川国际机场的优质服务是世界公认的,曾多次被评为全球服务最佳机场,那里机场大巴的服务更是无可挑剔。人们可以看到,机场大巴站台服务员走起路来总是小跑,大巴司机殷勤地为客人安放行李,笑脸迎客,鞠躬致意,处处都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从来没有见到过像我们国内许多机场大巴司机那样矜持:在车站等客人上下车时,总是以主人自居,轻松地端坐在方向盘后面看着客人自我服务,很少伸把手帮助一下顾客,甚至很少有个笑脸,或说一声“欢迎”或“谢谢”。
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国外许多机场,总是鼓励旅客使用机场大巴、地铁等大众交通工具,为人民提供免费的接驳车、优惠的双程票,一些航空公司在网络或平面媒体推出机场大巴优惠券等做法吸引客人。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在很多年之前就推出免费城市观光大巴活动,让那些有充裕时间转机的客人轻松地游览一下新加坡城,而且是免费的,可以在网上预订。
现在,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高,呼吁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缓解拥堵”等词语频频见诸各种媒体和领导人的演说之中,然而,大原则远未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或许,机场大众便捷交通工具的使用可以从一个角度折射出社会的认知程度。为践行这一原则,作为政府,就应当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更多的企业提供节能、低排和便捷的交通工具和服务,让公众能找到更多的理由去选择这些节能、低排、便捷和便宜的交通工具,从而能从整体上减少载客量少、排气量大、运营成本高的私家车、出租车和公车的使用,使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事故频发等“城市病”得到有效的遏制或减少。
近些年来,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有了很大的改进,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差距也必须要承认,并应积极地去完善。而且还要看到,即使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还存在这些缺憾,但实事求是地说,它还是国内水平最高的或最高的机场之一,如此从全国拥有机场的城市来说,仅机场大巴服务体系的改善,已是任重道远。
——2015 年 2 月 16 日 以《首都机场客运设施有待改善》的标题发表于《中国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