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对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公共财政投入的内 容。既然是公共财政投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越多,其文化投入产出的效率就越高。国 家规定,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 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要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一般而言,公共文化设施其享 受的主体往往是设施所在地的居民。通过旅游业,可以引导更多外来游客享受当地的博物馆、美 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有利于提高文化效益。
旅游业是一种独特的现代传播渠道。现代传播体系的建设对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 一般的观点,传统媒体包括第一媒体报纸刊物、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现代媒体包括第 四媒体互联网和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 等为代表的第五媒体。从传播的角度看,媒体即信息传播的平台,其中,信息的覆盖面、信息被 接受的程度、信息传播的速度都是衡量媒体传播效率的重要标准。旅游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同 时,实际上也很大程度扮演了信息传播媒体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旅游可以被视同为“第六媒体”。 与其他 5 种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旅游传播信息的速度虽然相对较慢,但是旅游目的地信息传播 的覆盖面却很大,此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传播还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游客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更深 入地感知和消化信息。同时,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它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主动 选择,具有很鲜明的互动式的信息传播特点,不像其他媒体只是由一方被动接受信息。目前,社 会普遍忽略了旅游在现代传播体系中扮演的独特角色,未来需要对此问题予以更多关注。
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对于旅游业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社会 上存在不少争议。特别是一些地区在盲目开发旅游业中对传统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引发了社会 广泛的关注,甚至把旅游业作为破坏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分析这种情况需要对几个问题做 出回答。
其一,发展旅游业是否必然会破坏传统文化。虽然一些不科学的旅游业发展行为确实对传统 文化造成了破坏,但其实对传统文化冲击最大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较之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传统 文化的相互对立,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是旅游业 发展重要的依托对象,破坏传统文化其实就是破坏旅游业自身,因此旅游业从发展本身而言,必 然要把保护传统文化作为发展中重要的内容。此外,差异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 地方只有更多地保留传统的多元文化、异质文化,旅游业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从这个意义上讲, 旅游业具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其二,发展旅游业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机制是什么。与依靠国家投入进行保护和传承不同, 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利益机制而实现的保护。在这个过程 中,旅游业将利益机制传导给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通过经济动力促使其对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将其封闭起来的静态保护,而是以文化交流、互动的方式实现的动 态保护,这种保护是基于发展视角的保护,其实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保护。比如山西的平遥古城, 在旅游业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一直被视作当地政府的一个包袱,急欲将其拆掉。随着旅游业的快 速兴起,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才意识到平遥古城是一个绝佳的旅游资源,因而自觉地强化了保护 古城的动力。
其三,如何看待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破坏的现象。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 因为规划、开发、经营不当对传统文化造成破坏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在发展旅 游业过程中利益传导机制太强,同时又缺乏平衡和制约机制,因而出现旅游场所过分商业化,文 化传承人为迎合游客将文化庸俗化、肤浅化等行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找到旅游业发展 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平衡点。一方面通过示范引导,鼓励旅游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传统文化的 保护和利用中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加大对旅游业发展中破坏传统文化行为的处理, 建立和完善纠错机制,尽可能保护好传统文化。
总之,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对于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主要应该肯定其正面的价值, 同时避免旅游业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破坏的行为,以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的积 极作用。
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是要补上农村文化事业这 一“短板”。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其落脚点在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些年国家也在通过农村 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方式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但除此之外,还有必要关注旅游业 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作用。这一点在许多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地方有较明显的体现。比如, 一些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接待城市游客,就不同程度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
旅游业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分析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首先需要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做出区别。旅游业是为吃、住、 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提供物品和服务的一组产业集合;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 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集合。虽然二者都是一系列产业的集合,但是旅游业实际上是从消 费需求角度来衡量的一个产业,文化产业则是从消费供给角度来衡量的产业。由于二者各自从需 求方和供给方来衡量产业,因此彼此之间存在一些交叉。但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独立,并不 是完全同一的产业。
具体到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旅游业促进了一部分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利用,使其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从旅游业的角度看, 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许多文化资源如果不借助旅游市场 这个渠道,就只能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不能成为可供消费的产品。比如过去许多有形文化资 源,如古村、古镇等在没有发展旅游业之前仅仅是当地居民居住的场所。但是通过旅游业,这种 资源很快走向市场,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旅 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经济价值。
旅游业延伸了现有文化产品的销售市场,进而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规模。最典型的例子是手工 艺品。在没有旅游业的时候,许多手工艺品大多是在区域内进行小规模的市场交换。比如,苗族 的刺绣工艺品,主要是在集镇上进行销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游客取代当地居民,成了 这些手工艺品的主要销售对象。像云南大理鹤庆的新华村,每年向游客销售银器制品带来的收入 就超过 1 亿元。
旅游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全新的、面向游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这 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旅游演艺的崛起。近年来,许多直接针对旅游市场开发的演艺项目都取得了 成功。比如,早期依托阳朔山水推出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至今还受到大量游客的追捧。 而像张家界的“天门狐仙”、承德的“康熙大典”等也是从丰富外地游客夜间活动出发开发的新 型文艺演出。这些演出在增加旅游消费的同时,实际上也成了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旅游业促进了一些文化事业单位转化为文化产业经营实体,为文化事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 新的路径。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是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的 首要任务。其中特别提出了“推动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 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事业转换为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市场空 间。市场越大,其转换也越容易。对许多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来说,面向市场的方式一种是在本地演出,一种是去外地演出。但是除了少数优秀节目有较大的外地演出市场外,多数演出主要还 是要立足本地演出。但是本地演出最容易面临的就是当地居民消费能力不足问题,这在一些中小 城市更加明显,因此这就很大程度需要借助外地游客的消费才能保证其足够的市场容量。从这个 意义上讲,如何将旅游业发展与地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更好结合起来,对于这些文艺院团的长远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最早刊载于《红河日报》,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