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谦:发展科教旅游,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兼及北京科教旅游发展的实例与建议      2014-01-08

        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科学技术的感知、对科学技术的思考,如果追溯起来,都是由来久远的。 然而,以科学技术作为体验和认知的目标,以提高人们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 的大众旅游的开展,在全球说来也都没有太久远的历史。这种旅游,如从感知对象来定义,可以 称之为科技旅游;如果从它所担负的教化作用来认识,它就是科教旅游;如果强调其中的科学普 及的功能,有时又可以称为科普旅游。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不妨将把它们通称科教科技旅游。 
        关于科教科技旅游的核心构成  
        如果就当代已经逐渐成熟的科教科技旅游而言,它现在已经具有了这样 5 个明显的核心要素, 那就是科教科技旅游理念本身的开拓性,科教科技旅游内涵的知识性,可参与性,趣味性和不断 创新性。
        如果把新兴的“科教科技旅游”比作一个人,“科教科技旅游开拓性的理念”就是他的母亲, “知识性/科学性”就是他的灵魂,“参与性”就是他的体质和体能所展现出的运动技巧与活力, “趣味性”就是他的品格和智慧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与亲和力,而其“不断创新性”却是任何人的 个体所不具有的长生不老、而且越来越强壮的体魄(或者又似人类整体的不断繁衍和不断进化的 规律)。
       虽然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关注身边的各种科学技术由来已早,但是“科教旅游”、“科技旅游”、 “科普旅游”却是一组较新的概念。自从人们有意识地将科学技术的知识普及与旅游融汇在一起, 科教科技旅游的发展便成了科学技术界、教育界和旅游界共同关心的一项崭新的事业。所以,现 代“科技旅游的理念”就成为了养育科教科技旅游的母亲。  
        有研究者认为,“科技旅游”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欧洲的工业旅游,经过“二战”后和平 时期的发展,进入 21 世纪时,科技旅游市场已经在欧美等国相当成熟。我国的科教科技旅游起步 要晚一些,尽管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地学校的“远足”活动(相当于今天学校春游、秋游的 一日游)中已经有到工厂参观的内容,但是科技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还是进入 21 世纪的事情。 其动力正是来自人们对科教科技旅游的自觉认识,并且有意识地把这种理念作为发展科教科技旅 游的推手。  
        科技科教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潜力  
        研究者大多认为,在我国率先提出并有计划地实施科教科技旅游的是南京和北京。有关资料 显示,1997 年 6 月南京市就在全国率先以“科技旅游”的理念推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旅游专线; 北京市在 1998 年编制《2000-2010 年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已将“科教旅游”列为发展的 重点。而北京市的海淀区,更早于 1995 年便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把“科技旅游”和“文教旅游” 纳入了该区的“九五”旅游规划之中。  
        正是有了旅游规划的安排,有了不断地推进,“中关村科技旅游月”在 2000 年 5 月正式开幕。 从该届“中关村科技旅游月”所策划的“科教之旅”、“神奇植物之旅” 、 “科学健身之旅”、“宇宙 探秘之旅”、“气象之旅” 、“生物科学之旅”、“农业科技之旅”等 10 条旅游线路来看,从其在 20 多家旅行社的组织下所安排的各种科技旅游活动来看,尽管这一“旅游月”也确实让游客真切地 认识到了北京市海淀区的飞速发展,感受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魅力,然而更多地让受众感受到的却是科学技术带给他们的启迪。  
        有鉴于 2000 年“中关村科技旅游月”取得的良好效应,2001 年,北京市旅游局和海淀区人 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关村科技旅游月”便提前在这年的 4 月拉开了序幕。这年的“中关村科技 旅游月”开放的科技旅游景点,除了中央电视塔、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区、中科院北京植物园、 鹫峰森林公园、北京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太平洋海底世界、北京海洋馆 等 20 个科技旅游场所外,又新增了中华世纪坛、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林业大学、海龙电子大厦 等 9 个新的景点。也就是说,虽然 2001 年“中关村科技旅游月”的开放景点仍然以海淀区为中 心,但是却已经开始向西城区、崇文区和朝阳区辐射,即它正在发展为北京市科技旅游的活动月。
         因为多种客观原因,“中关村科技旅游月”没有能够坚持下来;但由于科教科技旅游蕴藏的 蓬勃的生机,所以便酝酿着一个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 2010“首届北京科技旅游月”和 2011、 2012“北京科技旅游季”的连续举办。值得注目的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旅游局主 办(或后来的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北京科技旅游月”和“北京科技旅游季”后 来还得到了北京市东城、西城等 16 个区县科委和旅游局(旅游委)共同的支持和协办;而更值 得注意的是,作为 2010 年“北京科技旅游月”和 2011 年、2012 年“北京科技旅游季”的实质性 支撑部分的海淀区“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却不仅坚持了下来,还在 2013 年以更大的规模,更多 的旅游线路,更加注重参与性的特征获得了多方面的好评。
         考察北京科教科技旅游发展的现状,可以发现,在科教科技旅游发展的传统科技类博物馆旅 游、现代科技场馆旅游、工矿企业生产流程参观旅游、工业遗产旅游、现代科技园区企事业单位 观光旅游、现代科技会展参观旅游、科研机构和科学服务机构的科普游、自然保护区生态游、自 然景观科考游、农业生产观光体验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游、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冬令营、高等院 校科技活动体验游、高科技国防基地特许科普游、科技项目模拟游,以及其他与科教科技旅游有 所互相跨越和包含的 16 个旅游类项中,许多类项在北京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当然也不能不看 到,目前北京也有一些类项发展得不好或不够好,有的甚至几乎是空白。除了某些资源条件的欠 缺外,究其原因,不少都是对资源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造成的。  
        比如其中的工业科技旅游。据《2012 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 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单位(依 2011 年的标准,“规模以上”是指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共 有 3740 个,共有员工 117.87 万人,资产总计已达 25321 亿元。2011 年这些工业企业的年增加值 已经高达 2899.1 亿元,除了因为首钢搬迁导致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居于 1.6 亿元的低水平之外,其他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 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其年增加值都在数十亿或 数百亿之列。这么庞大的产业群,它们拥有着多么宏大的科学技术体系,又包含有多少科学技术 的运用,可是,北京市民和旅游者却大都对其没有太多的了解,更不知道这些产业是如何运用着 现代的科学与技术的。显然,这正是北京科教科技旅游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缺项,同时这也意味 着,工业旅游、工业科技旅游,乃至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在北京的确存在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 间。  
         又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向社会开放的科普活动,现在也实在是北京科技旅游发展的一个突 出的弱项。其实早在 2006 年 11 月,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宣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 财政部、中国科协等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 见》。可是各地的科技厅(科委)、教育厅(教委)和研究机构、大学对此的贯彻却不够得力,有 的甚至是毫无动静,这实在是很不应该的。据《2012 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 年北京市共有普 通高校 89 所(暂不计入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校舍建筑面积 3086 万平方 米,多媒体教室座位数将近 92 万个,共有教职员 13 万人(其中专任教师 58735 人)。依托这些 条件,他们是完全能够分出一点力量来完成教育部安排的开放和科普任务的。如果北京市有关主 管部门能够对此有更多的关注,从而推动在京高校按照有关部委意见向社会开放,并且积极开展科普活动,那么北京科教科技旅游就一定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  
        继续发展的机遇和措施 
        2006 年 3 月新华社授权全文播发了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纲要》所提出 的直到 2020 年的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不仅为我国发展科教科技旅游指出了方向,也为 北京科教科技旅游发展带来了极佳的机遇。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确是关系国家民族的大事。 因为公民的科学素质就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与 个人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与动力。  
        为了全面地了解外来旅游者与北京市居民对北京科教科技旅游的认知与期待,2012 年 12 月,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有关课题组受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委托曾在京进行了一次抽样调 查,从调查小组回收的 800 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来看,在问卷所设的 11 类专项旅游(影视旅游、 科技旅游、修学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婚庆旅游、医疗旅游、乡村 旅游美食旅游)中,文化旅游和科技旅游是各类游客中最感熟悉的前两位。就科技旅游的适应度 而言,其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0.6%)认为科技为主题的旅游最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最感兴趣, 其次为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分别为 25.6%和 23.5%)。  
        抽样调查还显示,在科技旅游的多样形式中,受访者对“参观科普类博物馆” 、 “参加科技类 短期学习或培训”、“与科技人员会见与交流”、“亲自体验或动手参与科技小制作” 、 “参观科技基 地”的选择,以“亲自体验或动手参与科技小制作”的兴趣为最高(高达 80.5%);其次是“参观 科技基地”(达 77.6%);再次是“与科技人员会见与交流”(达 64.9%)和“参加科技类短期学习 或培训”(达 60.4%);即使是比较常见的“参观科普类博物馆”,感兴趣的游人也在一半以上(达 59.6%) 。  
        为了推进首都科教科技旅游的新发展,除了呼吁北京市相关部门编制发展规划和出台政策 外,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市科技资源旅游化途径对策研究》课题组还就此提出了北京科 技资源旅游化的路径建议。课题组认为,针对当前北京市科教科技旅游发展的现状,在今后进一 步的发展中,第一是要推动科教科技旅游布局与资源赋存格局的契合;第二和第三,是要以科教 科技旅游类型的开拓释放科技资源的潜力,要以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科教科技旅游品位的提升, 以期能够推动科教科技旅游实现“多元、多样、多功能、多主题”的发展。  
       “多元”,不只是科教科技旅游类型的多元、项目的多元,也是指推动科教科技旅游发展动 力的多元、投资者的多元、经营者的多元,让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资本的力量都进入到科 教科技旅游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让科教科技旅游在我们现代的多元社会中获得无穷的 活力。 
       “多样”不只是科教科技旅游内容的多样,形式的多样,也是指科教科技旅游开发模式的多 样、运行方式的多样,从而适应于立意要发展科教科技旅游的不同主体,让其能够充分利用其原 有优势,投入到科教科技旅游的建设和运行中来。  
        有了上面的“多元”与“多样”,实现“多功能、多主题”也就不会太难了。“多功能、多主 题”指的是科教科技旅游对大众需求的适应,亦即是科教科技旅游内容的多样,形式的多样的反 映。如该报告论及的科教科技旅游的 16 种主要类型,每个类型下面也还都有着不同主题和功能 的选择,加之不同开发者的立意、取向及其对自身优势的依托,“多功能、多主题”也就顺理成 章地得到了显现。

                                                                                   ——本文最早刊载于《中国旅游报》,201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