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锋:文明古国的文明旅游      2013-12-29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将人类发展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科学技术时代四个阶段,其中轴心期最为重要,这些文化元典奠定了而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石。中国作为唯一自轴心期以来文化没有间断的东方的文明古国,历来最重视个人品格的修养,几乎还在轴心期即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要求人们通过学习达到品格端方,从而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致后来发展成为知行合一的心学。这在各大文明中是非常突出的。这种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文化逐步推而广之,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圈,曾几何时,安南、琉球、朝鲜、日本等国都以把自己国家建设成堪比邹鲁的国家为最高目标。越南胡朝创建者胡季中在《答北人问安南风俗》中写道:“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那时,几乎所有出国的中国人皆可为当地做道德行为规范的楷模,甚至受到敌国的尊重,如班超、张骞,更不用说玄奘、鉴真、郑和等友好使者。
        然而,近来中国出境旅游中却发生越来越多的不文明行为,随地吐痰、不顾场合地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地吸烟、随地丢弃垃圾、逃票,甚至为争抢座位大打出手……尽管相对于近一亿人次的旅游人数是极个别人,但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形象。
        这不禁让国人自问:我们怎么了?有种说法认为,中国出境发展速度太快,人数太多故然。先别说出境旅游,看看长安街上满地的痰迹,看看故宫筒子河冰面上的垃圾,再看看西湖每天捞出多少吨垃圾。出境旅游仅仅是一个标尺,显示出国人道德行为的刻度。因此,简单地把问题归咎于出境旅游发展速度太快,国人对国外礼仪不熟悉等等是没有说服力的。
        从源头活水上看,是我们自己曾经抛弃了温良恭俭让的谦谦美德,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礼仪也被看成是“四旧”被批判,人们逐渐失去了在文明礼仪互动中的有益享受,反而在与人斗中体味到无穷的乐趣,于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原则被丢弃。中山公园1915年的格言亭上曾经镌刻了八位先贤的格言:“朱子之言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子思之言曰: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阳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爱钱,五官不怕死。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格言亭,又名药言亭,即良言如药的意思。可见,那时对国人品格的修炼还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事情。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规诫世人的格言却在1955年,经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提议被磨掉。到目前为止,格言亭上仍空余八柱而无格言。从格言亭的命运,我们或可管窥世风日下缘起的一斑。因此,当市场经济大潮席卷而来的时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然而然地替代了那些格言。
        现今,只有让国人重新树立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做人的最最基本的原则,无论是在家、在单位,还是出门旅游,行为才不会出格,此治本之道。因此,最重要的是反省这些年来对国人道德修养教化不够,甚至有放纵之嫌,赶紧亡羊补牢,拾起温良恭俭让等良好的传统。万不可舍本逐末,仅仅要求人们在旅游时注重行为规范,甚至要求在出国旅游时行为高雅,更每况愈下地制定什么出国旅游行为规范指南。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恕我愚钝,实在设想不出来。愿智者迪化。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