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发展起来,运行起来,产品丰富之后,游客最感需要的便是目的地对他的友好安排, 是他在目的地感到的善意、方便、愉快与轻松
一、“旅游竞争力”中的“旅游亲和力”
说起“旅游竞争力”,研究者们大多会联想到世界经济论坛(WEF)对全球旅游竞争力的分 析。除了一些专家解读和相应研究外,这个分析主要体现在该组织多年发布的系列报告中。世界 经济论坛的《旅游竞争力报告》是从 2007 年起开始发布的。在连续四次的报告中,中国旅游业 的表现实在非同凡响,因为它着着实实地迈出了三大步,从 2007 年 124 个国家和地区比较中的 第 71 名,一跃到了 2008 年为 130 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 62 名,再到 2009 年 133 个国家和地区中 的第 47 名,再到 2011 年 139 个国家和地区中的 39 名,从全球中等偏下位置跃居到了中等偏上 的前 1/3 的位置,所以也实在让世界震惊。就像 2011 年该报告的分析说的那样,“从旅游消费市 场的主体来看,虽然在 20 世纪 90 年代西欧和北美市场仍旧继续发力,但是在最近十年,在中国 一直保持着每年 7.2%的令人佩服的增长势头的时候,北美却只有年均复合增长率 1%的微弱增长, 而西欧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甚至是-0.7%”。
世界经济论坛的《旅游竞争力报告》的“旅游竞争力指数” (Travel&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dex)共有三级指标:第一级指标是 3 大板块,第二级指标共有 14 根支柱(分属于前面的 3 大 板块),第三级指标是类项(70 余个类项分属于“板块”下的“支柱”,2011 年共为 75 项,2009 年为 73 项,2008 年为 71 项)。从《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来看,2011 年中国在一级指标体系 (“三大板块”)中,虽然“旅游监管架构”和“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仅仅处在全球中等偏 上地位,然而“旅游人力、文化、自然资源”却高居全球的第 12 名。在其支撑性的二级指标体 系(“14 根支柱”)里,中国的处在全球中上位置的大项已经达到了 8 项,除了“旅游的优先次序”、 “空中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的价格竞争力”、“人力资源” 、 “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居于全球 第 40 位之前外,还有“安全保障”、“地面交通基础设施”也处在全球的中等线(69 名)之上。
然而,在这可喜的发展中,中国在第二级指标里却仍然有个大项落在了全球的后面,那就是 “14 根支柱”的第 12 根“旅游亲和力”(12thpillar:AffinityforTravel&Tourism),现在仍然排在 全球的第 124 名(得分为 4.1 分)。
如果认真查阅,我们就可以发现,《旅游竞争力报告》二级指标的“旅游的亲和力”实际是 由三个子类项构成的: “12.03 对旅游活动的扩展推荐” (Extension of business trips recommended), 以“当国外企业高管们第一次为经营目的访问贵国时,你们如何推荐他们将其行程扩展为旅游休 闲”作衡量标准(1=微乎其微;7=尽可能地推荐),《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中,中国得 4.9 分, 全球排名第 105。“12.02 居民对外国游客的态度” (Attitude of population toward foreign visitors), 以“在你的国家如何欢迎外国游客”作为衡量标准(1=非常不欢迎;7=非常欢迎),中国得 5.9 分,全球排名第 110。 “12.01 旅游的开明度” (Tourismo penness),以“旅游经费和收入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例”作衡量标准,中国得 1.7 分,全球排名第 122 名。
显然这里所说的“旅游亲和力”,就是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对外来游客表现出的好客度,他们 是不是能够给游客的旅游活动更多的帮助和指引;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国家和地方是不是对 旅游发展给以更多的投入;而旅游亲和力的发挥也就为国家和地方带来了更多的旅游收入。当然 了,世界经济论坛的《旅游竞争力报告》也许还有它的不完整或者不准确之处,但是绝不会有故意的不当操作。因为不仅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大多来自中国或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而且报告中 也列出了中国在三级指标体系中 2011 年的 25 个“优势项”(即超过该年本国或本地全球排名的 类项),甚至中国也有 11 个类项在全球排在了前 10 名(其中有 3 项全球第一,一项全球第二, 一项全球第三)。
中国旅游业如果要继续发展,那么在发展中如何增强“旅游亲和力”便成了今后必须认真解 决的大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从世界经济论坛的《旅游竞争力报告》中得到一些警醒,那么我们在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时,也就有了更多的清晰目标和更多的有 力措施。
基于在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中的一些国家与经济体,其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如 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特区等),所以《旅游竞争力报告》的研究对我国旅游城市的发展也同样具 有参考价值。
二、“亲和力”与“亲切感”
亲和力,首先表现为人际交往时的一种亲切融洽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出现,除了和蔼的态度 外,更有你对对方的关切,你对他需求的关注,以及尽力为他分忧的作为;如果从内心的出发点 来考虑,旅游的“亲和”也就是《旅游竞争力报告》所用“affinity”一词包含的“你对他的深度 理解和由衷的喜欢”的意思。在这力量的驱动下,就会衍生出产生“亲切感”的一系列措施和制 度的安排。
而亲切感,更尤其强调了“亲和”的态度及举措与对方的切近,也就是你的亲和的态度与作 为已经让对方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这种亲切感的产生,自然离不开它的背景。如果注意到《旅 游竞争力报告》的三大板块,它所依托的 14 根支柱的支撑,75 个类项的合力,就可以发现,“旅 游亲和力”和落实到游客体验的“亲切感”,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态度与服务方法,而是整 个旅游业运行必需的一个内涵丰富的组成。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心理学对它的研究已经有了 许多收获与成绩,所以如果能够把“亲切感”不再局限于服务人员的态度,而作为产业发展的一 系列措施,从而也就为旅游产业的进步增添了更多的要素与推力。
如果再回到“亲和力”的理论中来,应该说,实际上旅游活动中的“亲和力”是分别存在于 两个主体内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一种是潜藏于旅游者内心的(即旅游者成行之前自己对目的地 和目的物的向往),一种是潜藏于旅游目的地的。而潜藏于目的地的引力,又可以分为两类,一 类是目的地总体形象与内涵对旅游者的吸引(即广义上的“亲和力”),另一类是目的地对行进中 的旅游者的关爱和帮助(亦即是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中所强调的“旅游亲和力” )。 虽然本文的讨论重点是《旅游竞争力报告》所说的后面这一类的“亲和力”,但是笔者却不能不 一并论及目的地“基础性资源”的亲和力,因为这种亲和力正是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的双向吸引 的潜力因素。而本文所着重讨论的《旅游竞争力报告》所说的“旅游亲和力”,恰是使旅游活动 更加顺畅,使游客更加满意的措施。这个措施的得当与发挥,又转回来进一步增强两个主体的亲 和力的内生。所以在世界经济论坛的《旅游竞争力报告》指数体系中,才把“旅游亲和力”列为 了“四大旅游资源”之一。
三、杭州与“旅游亲和力”
这里不妨把杭州作为中国城市的一个例子。杭州的旅游亲和力,首先在于其历史发展中的遗传因子一直发挥着作用。1933 年国际现代建 筑学会《雅典宪章》(CharterofAthens)在论及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休闲、工作、交通)时,就 对西方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批评。无论是宪章第 30~34 款批评的开放空间缺少、 分布局限及其所处位置等的现实问题,还是其 35~40 款建议的开辟满足儿童、青年、成人运动和 休息所需要的开放空间,以及其对优势生态和地理环境的利用等,都说明了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雅 典宪章》的起草者对城市休闲功能的高度重视。
然而就在那时,在远离《雅典宪章》发源地的中国杭州,因为依靠着自身的遗传因子,居民的休闲空间却是相当广阔的:三面云山,怀抱清水,历史人文荟萃,宜居又宜游。这也许就是杭 州一直受到本地居民和外来游人喜爱的原因。
这些年来杭州的建设和经营,其成就更是十分突出。杭州作为著名古都,除了其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在推动西湖、西溪湿地、运河的综 合保护方面都给以了极大的投入;在改善老城区交通环境的同时,又致力于构筑“交通西进”和 “东网加密”区域性交通网络;还加紧实施了“环境立市”的战略,控制污染、治理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改善水源,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更在于其对居民休闲生活的安排和城市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如果要问近些年来杭州最让人感动的亲和力有哪些,人们自然首推 2002 年西湖的免费开放。 这个回答不仅外来游人与杭州居民没有差异,甚至在全国也是异口同声的。所以在经过了整整十 年之后的 2012 年,杭州这种“还湖于民”的做法仍然让大家记忆犹新。
还值得重视的,是杭州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带给杭州市民与游客的方便与实惠。如 2011 年 9 月 9 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旅游频道 Travelwise:Bike sharing around the world 在谈及“全球自 行车共享”时,就将中国杭州与巴黎、华盛顿、伦敦、墨尔本、都伯林等并列为全球 300 个有组 织的自行车共享项目中的“八个游客必须了解的城市”。其实这些年来,杭州为游客称道的旅游 公共服务项目还不只一种,除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外,还有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和杭州旅游信息 咨询中心等。
就本文着重讨论的《旅游竞争力报告》的“旅游亲和力”而言,它作为《旅游竞争力报告》 所列“四大旅游资源”之一,正好是从资源的角度对旅游竞争力“三大板块”一级指标“旅游监 管架构”和“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很好补充。“旅游监管架构”安排的是“政策法规” 、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安全保障” 、“健康和卫生”等旅游发展的必要环境;“旅游商业环境和 基础设施”构建的是“空中交通基础设施”、“地面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资讯科技基础 设施”等旅游运行的必要依托。而在旅游发展起来,运行起来,产品丰富之后,游客最感需要的 便是目的地对他的友好安排,是他在目的地感到的善意、方便、愉快与轻松。《旅游竞争力报告》 “旅游亲和力”所强调的“旅游的开明度”、“对旅游活动的扩展推荐”、“居民对外国游客的态度”, 就是目的地国家或区域对旅游的投入,就是对旅游活动与产品的恰当而可信的介绍与推广,就是 当地居民对外来客的欢迎、友好与帮助。《旅游竞争力报告》之所以把包括此三项指标的“旅游 亲和力”从广义的“旅游亲和力”分离出来单独讨论,并把它定义为“四大旅游资源”之一,其 关键之点就在于它强调了消费者在旅游进行中感受的重要性。
杭州的旅游公共服务的安排,无论是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还是旅游信 息咨询中心的建立,都是为了带给大家更多的方便。杭州在旅游促销中对绩效的讲求,旅游信息 咨询中心对游客的细致的解答与介绍,就是为了实现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的推荐。杭州财政对旅 游集散中心、公共自行车、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的不断投入,以及对西湖等旅游资源地保护的大量 经费使用,更展示了杭州市对旅游支持的开明度。
亲和力与亲切感,的确是旅游城市有待培育的第一引力。当前中国“旅游亲和力”在全球惊 人的滞后现状必须得到扭转。可喜的是,在总体落后的现状中,全国仍然有不少城市取得了骄人 的成绩,杭州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们不妨借助杭州等一些城市的思路与做法,继续努力,力争 在自己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培育中能够有新的突破与提升,从而推动中国旅游竞争力在全球再迈出 几大步。
——本文最早刊载于《中国旅游报》,201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