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庆:弘扬优秀文化 建设旅游强国      2011-12-10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 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1年10月, 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新的方向和一系列战略措施。从旅游业发展的角 度看,《决定》必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我国建设旅游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一、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与灵魂
     《决定》中三处提到旅游,五次使用“旅游”一词。尽管频率并不算高,但作为中央全会的决定, 这无疑是对我国旅游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更进一步看,如果在明确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关系的基 础上去深刻理解和领会《决定》精神,我们将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决定》对于我国旅游业发展和 旅游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是躯体,而文化则是灵魂。对于旅游所具有的这种经济与文 化的双重性,于光远先生25年前就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旅游业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 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充分重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发展旅游及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的 指导思想。”
        旅游资源按属性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似乎与文化关系不大,如名山 大川、沙滩阳光、原始森林等。但是,经过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这些自然景观总是留下了一代代传 奇英雄与文人墨客的痕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不仅使自然景观与文化 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获得了历史文化的活的灵魂,成为吸引游人的不可或缺的成份。
        就人文旅游资源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历史文化类,表现为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现 代文化类,表现为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等;民俗文化类,表现为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 祭祀、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伦理价值类,表现为具有教化效果的人际交往、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自1992年以来,中国20年里每年确定一个旅游年的主题,其中纯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几乎没 有。1993年的“中国山水风光游”,1996年的“中国度假休闲游”,1999年的“中国生态环境游”, 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看似是以自然资源为主题,但实际上也包括了大量的人文资源因素。其他 年份的共同特点是以人文资源为主题。特别是2011年的“中华文化游”,其宣传口号是“游中华、品 文化”,被业界称之为“给中国旅游以脊梁,赋中华文化以翅膀”,生动地描绘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建设旅游强国的几个文化关系
        以下仅从个人学习理解的角度谈一下我国建设旅游强国需要处理好的几个文化方面的关系。
      (一)对内发展与对外弘扬的关系
中国现阶段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对于转变经 济增长的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中,出口与投资所起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居安思危,中央也清醒地认识到,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 看,高速增长有不可持续的风险。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应是国内消费,促进和扩大内需将 是长期的国策。因此,旅游业才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中 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则将旅游三大市场发展战略修改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这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在旅游领域的体现。 
文化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将国内旅 游提升到三大市场的首位无疑是正确的,要充分利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供旅游产品的文化含 量,为国民提供更多、更丰富、更健康的文化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国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值得再思索的是“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尽管这种提法逻辑上没有问题,但却可能给人造成误 解,认为“规范”意味着“限制”,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事实上,出境旅游既有服务进口的一面,也有文 化影响力输出的一面。如果将视野从出境旅游者身上扩大到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企业在内的体 系上,就完全有可能通过发展出境旅游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促进文化相互借鉴, 在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旅游业的同时,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收到 弘扬中华文化之效。
     (二)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理论上,旅游是经济与文化的统一,但实际工作中却不易把握。对此,孙尚清先生曾论述到: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旅游是一种文化—经济事业”,文化是首要的,但要遵循经济规律的要 求;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旅游“是一种经济—文化事业”,经济规律是首要的,不能只管投入不问 产出、只见资源不顾市场。 ① 尽管自孙先生指出这个问题到如今己有20多年,但这个问题在许多 地方依旧存在。
    《决定》明确了新的指导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 一”,在此指导方针下,“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 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旅游产业部门 的努力,而且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各地行政决策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坚持不懈 的努力才能实现。
   (三)主旋律与和声伴奏的关系
无疑,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其指导下的旅游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通过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和优秀的作品的教化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 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旅游业发展主旋律,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这方面,红色旅游可以算是一个典范。它以精彩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成为广大游客的自愿与自 主选择。目前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70%是自费旅游,己实现了客源由单位组织为主向游客自主选 择的转变,更为可喜的是,八成以上游客认为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效果很好或 好,这有力地显示了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
        同时,《决定》还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这对于旅游业发 展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原则。人类社会不可能只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结构,对 于广大国民来说,其所感兴趣或需要的文化可能只是世俗生活层面的,例如饮食文化、衣着时尚等。 这些与主旋律并不对立,相反,它们可被视为主旋律的和声伴奏,正是由于这些和声伴奏的衬托, 才使得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更加优美悦耳。
        (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时间空间关系 
所谓时间关系,是指时代精神与历史传承的关系,中国丰富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是炎黄子 孙的精神纽带和宝贵财富,也是中国过去30年旅游快速发展的支柱与基石。而党领导人民进行的 革命和建设,则使古老文化焕发出了新的青春。再以红色旅游为例,二期规划增加了一系列展现改 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纪念地和标志物,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海世博园、汶 川地震震中纪念地等。这些景区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样是全民族 宝贵的文化财富。红色旅游把这些宝贵财富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充分地解释了历史和人民为 什么继续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道路,使人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本文最早刊载于《财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