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方:双兴堂━━北京的“老梧桐”      2011-03-24

        又一家北京老字号要“被搬迁”了。 
        新浪网3月22日载广州日报文章《北京百年老澡堂为免搬迁申遗》报道了这个消息。位于北京丰台区南苑镇,被称为“北京最老的澡堂”的双兴堂,1916年创建,至今95岁。这家“长寿企业”依然在为周边的人们服务,是当地一群老年人的精神乐园。为了逃脱“被拆”的命运,双兴堂近年在申报“中华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住在南苑、熟知南苑历史的东振兴老人今年已经78岁,双兴堂创始人王双奎的孙子王少杰今年60岁,他们都对双兴堂的命运表示担忧:‘双兴堂这样一个小澡堂子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已经成了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应当加以保护和合理开发’”。报道中说,丰台区商务委员会流通管理科一位官员坦言,“就算成功申报了老字号,双兴堂是否能避免被拆迁也还是个未知数。毕竟老字号与文物建筑并不是一回事。”这就是说双兴堂即便是被评为“中华老字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拆迁,也还是得“被拆迁”。
        听到这话,心都凉了!
        难道这家老字号真的就没救了?就真的━━在劫难逃?
        南京的“梧桐让路”之争中,政府正面回应,公开征集民意,调整了地铁的建设方案。
南京的地铁建设规划尚能为梧桐而调整,北京丰台南苑棚户区的改造,也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南京的做法,转变观念,保护老字号双兴堂,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传承,建设出一个有丰台优秀“京味文化”个性的新社区。
我们注意到,在有关新闻报道中,南苑的民众和双兴堂创始者的后人都提到“老字号双兴堂走过了百年岁月,它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在这里,我更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丰台区,可是“至为稀缺”而弥足珍贵的。千万不能因或“拆”或“迁”而使之“被挥霍”!
这是因为━━
        第一,在百年的历史中,双兴堂与南苑镇的老百姓相濡以沫,因而成为人们,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的“精神乐园”。这些老年人,不止是南苑的老居民,还有近些年搬迁到丰台区的新住户,甚至,还有慕名而来寻找北京老澡堂文化特色的人们。即便是中青年,也会因“老澡堂”极其稀缺的“独特”而“被吸引”而来。作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双兴堂已经成为丰台区乃至北京一个独特的“文化地标”。它就是南苑镇、丰台区乃至北京城的一棵老梧桐! 
        第二,95岁的双兴堂,就其“寿数”而言,丰台区的企业中,能与其比肩而立的有多少?便是在北京城,能与其比肩的又有多少?这样的“长寿企业”理应受到格外的尊敬与精心的呵护。不是任什么企业都能存活100年的。即便是它没有“被评为”中华老字号或者“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可以什么都不是,什么头衔都没有,就只有“双兴堂”和它一百年的历史和由此而积淀下的传统文化,这已经就足够了。
        第三,坦率而言,就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比较,丰台区的拥有量不及东西两城区。老字号双兴堂对于小到南苑镇大到丰台区,无论从京味商文化历史资源,还是城市精神文明重要载体,都有着特殊的价值。别小看了目前似乎“孤零零形影相吊”的一家老澡堂,其实它历百年积累的“文化力”的导向、影响却是“非同小可”的。它“微不足道”的存在,能使城市的历史更加丰厚,文化更加鲜明。由此而产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在商业服务业乃至第三产业,甚至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都会带来眼下人们一时难能想象“后发”效应;同时,这又会增加南苑以至丰台区人们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内含与外延。
        第四,就城市规划与建设而言,保护下双兴堂等老字号,重视传统街区建筑文化的延续,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就是对“千城一面”的历史性纠正,同时,也是建设真实的“宜居城市”的发展要求,更是确确实实地为草根百姓的“做实事”。让老字号活得有尊严,就是让人民大众生活更加幸福有尊严。丰台区应该在棚户区改造中,创出一个新的“先例”,走出一条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建设有个性特色的“百姓宜居家园”的道路来。
丰台━━看你的了!
 
                                                                                                                ——本文最早刊载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