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十二天, 正月十五,元宵节就到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上元节“闹元宵”是中国春节中一个盛大的节目,是春节的高潮。在我们所有的传统节日里,元宵节是唯一一个以“闹”字打头的。“闹”,在这里有团圆、欢聚、红红火火、喧腾快乐、尽情释放的含义,这也是元宵节被称为中国式的全民狂欢节的原因。
汉文帝时,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东汉明帝笃信佛教,依佛教正月十五僧人的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令皇宫、官府及天下百姓也都张灯敬佛。祭祀、礼佛、民俗三项活动叠加,使元宵节越过越热闹,规模越来越大,节庆时间越来越长。
据《帝京景物略》所说,灯会起始于汉代;初唐始有上元节张灯;盛唐时上元节张灯三日;北宋则增为五日;逮至南宋,六夜;明代更是从初八点灯,正月十三进入高潮,到十七落灯,历时整整10天(《帝京景物略》,(明)刘 侗、于奕正合著,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第57页)。清代的元宵节则缩短为四天,但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要是算上“上灯”前的准备,也至少一周的时间了。如此说来,闹元宵从宋时起,到明、清,一直都是一闹就是一周甚至更长的时候。所以,称其为古时的“黄金周”、“狂欢节”━━名副其实。
古时闹元宵的“狂欢”曾是怎样的情景,从唐代“踏歌”能窥豹一斑。
李白《赠汪伦》诗中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句。诗中所谓“踏歌”,是古时一种以脚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民间歌舞,汉代已有,至唐时盛行。(不知道这是不是“踢踏舞”的老祖宗?)
据记载,唐先天二年(713年)元宵节,朝廷就曾组织过几千人参加的踏歌。入夜,安福门外,高二十余丈的大灯轮,点燃起五万盏灯,一个巨大的银花火树。上千宫女,罗绮锦绣,花冠珠佩;又从长安、万年(今临潼县西北)两地选出千多个青年妇女,穿戴华丽。她们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夜。这是一个庞大的歌舞盛会。其规模可与今天的大型团体操媲美(参见《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王克芬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6月北京第一版,第179页)。
宋宣和六年(1124),上元张灯,“灯火荧煌天不夜,笙歌嘈杂地长春”,徽宗诏赐赏灯百姓每人御酒一杯。一女子窃所饮金杯,当下被卫士发现,奏报皇帝。圣旨问取原因,女奏“鹧鸪天”云:
“月满篷壶灿烂灯,与郎携手出端门。贪观鹤降笙箫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蒙宣赐酒脸生春。归家切恐姑婆责,乞赐金杯作照凭”。
这小女子就由此得了皇上赏赐的金杯。当然,宋徽宗还叮嘱了一句,叫“下不为例”。不然,老百姓都去“顺”皇帝的金杯了。
另有一个版本说这首鹧鸪天的末句是““窃得金杯作照凭”。“窃得”二字倒让人想到元宵节“放偷”的风俗。
所谓“放偷”,可不是逮着什么就“偷”。元宵节里,人们放纵的“偷”,一是指一两棵葱或青菜,二是指灯。这种风俗南北各地都有。
宋时人认为正月十五日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去偷来别人家的灯,放在床下,当月可怀孕。
旧时元宵,一些人家门前挂上用豆面捏的或用水萝卜刻的灯,为的就是让别人去“偷”,其实有“送子”、“送福”的吉祥寓意。元宵节上街去偷灯吃,一般偷刘姓和戴姓的,取其姓氏的谐音,意为“留住孩子”,“带来孩子”。还有民谣唱:“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的男孩叫灯成。”
元宵节还是孩子们的节日。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古话中的竹马,清《百戏竹枝词》“竹马灯诗”题解中说:竹马“元夜儿童骑之,内可秉竹,好为《明妃出塞》之戏”。 故宫博物馆藏清代青花墩子碗上绘有“儿童戏竹马”图,竹马的马头是立体的,马身下装有小木轮,马身是根竹竿。竹马内还可点蜡烛。孩子们骑在红灯竹马上,列队演《昭君出塞》。人面红灯相映,他们一定玩得特别认真。
在大人们的“走会”中,孩子们更是重要的角色。。他们打起太平鼓,踩上高跷,舞动霸王鞭,挥跳绳,抖空竹,跑竹马,参加到这融舞蹈、戏曲、杂技、体操和音乐於一炉的综艺联欢会,和大人们的高跷、旱船、秧歌、龙灯一起,载歌载舞,欢庆节日。人们把孩子们引入“走会”,引入歌舞游戏,引入淳厚的风俗,引入邻里亲睦的社会大家庭,引入古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
要给元宵节一个文化定位,应该说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春节时的大团圆大聚会大庆典!庆贺春天的到来,庆贺民族的团结、兴旺。
所以,闹元宵一闹就是两千年,绵延至今。
所以,一到元宵节,男女老少,十里八乡,不分我家你村,不分乡村城市,神州大地上各民族的人们,就在闹元宵中,走出家门,在鞭炮炸响、花鼓咚咚、童声嘹亮的欢声笑语中,亲亲热热地一起欢聚。
就在这欢聚的喧闹、喜庆中,一个新的春天━━喜气洋洋、精神爽亮地━━来了!
——本文最早刊载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