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市场”,端午节开市,至中元节闭市,将两个民俗节日文化首尾相连。这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文化蕴含,其中的深意,真该挖掘、体味、理解和弘扬。
端午节是我国三大民间节日之一,从形成的历史时间上看,元宵节、中秋节均形成于汉代,而端午节却形成于战国时代,比元宵节和中秋节要早数百年。
北京的端午节内容丰富。《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中说:“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家堂奉祀,蔬供米粽之外,果品则红樱桃、黑桑椹、文官果、八达杏。”“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帝京岁时纪胜 燕京岁时记》,(清)潘荣陛、(清)富察敦崇著,北京出版社1961年5月第1版,第19页)
端午正值初夏,是各种疫病流行的时候。家家把菖蒲、艾叶(中药,有驱虫作用)插在门框上方,窗户上贴吉祥葫芦的窗花,以求驱灾避邪;饮用蒲根、雄黄泡的雄黄酒,还用雄黄酒涂抹儿童的鼻子耳朵和面颊,以解毒、消毒,泼洒在床帐间以驱虫;端阳日还是“女儿节”,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嫁的闺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全家团聚的端午节,还要祭祀逝去的亲人,不但供奉粽子,还要有红樱桃、黑桑椹、文官果、八达杏等鲜果。
除了这些,明清时,北京人还在端午节举家到天坛“避灾”,或到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游赏初夏的风光。元宵夜,北京曾有妇女“走百病”的风俗,端午节则是去游河走海,防疫、健身。这时的荷花市场开市,“应时当令”地增添为端午节节日活动的由头和内容。
中元节的节庆,则成了荷花市场闭市的高潮。
农历七月十五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称中国岁时节令中的“三元”。它们都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俗称 “鬼节”。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民俗,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帝京岁时纪胜》中说:“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阴浓,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中元节的祭奠活动,甚至超过清明。“庵观寺院,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以慈航普渡”。“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然。又以青蒿缚香烛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斗灯会,更尽乃归。” (《帝京岁时纪胜 燕京岁时记》,(清)潘荣陛、(清)富察敦崇著,北京出版社1961年5月第1版,第25页)
旧时每年的中元节,什刹海是京城一大热点。火神庙、广化寺等庙观盛大的佛事活动,从早到晚,不但善男信女云集,看客亦人流如潮,络驿不绝。这一天的荷花市场,也由此迎来自己“闭幕式”的火爆。
因为有广化寺的“放生”、“放河灯”、“烧法船”等佛事活动,从清晨起,便有信徒们购买供佛的莲花和放生的鱼鸟。及至入夜,整个荷花市场被摊商售卖的各种“莲花灯”妆点成一片“灯海”。中元节的最高潮,是广化寺的僧众与居士们将一条彩纸、秫秸扎糊的大法船点燃,转瞬间“纸船明烛照天烧”,后海一片火红。湖岸各处,人们把点燃的河灯捧送水面。夜幕下的什刹海,满湖秋水,浮光跃金。远远传来孩子们稚嫩的高唱:“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那声音渐行渐远。荷花市场也在中元节处处烛光灯影中,落下帷幕。
——本文最早刊载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