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表面上看,该意见似乎仅仅在于推进海南岛的发展,关注重点似乎仅仅是海南岛的旅游业,但当我们结合其出台背景深度思考后,方见该“意见”立意之高远。
首先,几乎与此“意见”同时,2009年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确定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09年底国务院连续出台两个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绝非偶然。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最终消费不足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一度降低到50%以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如何尽快提升内需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中的新型产业,对于多层次全面拉动最终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从中国的自然社会条件上看,无论是地理方面,气候方面,文化方面,民族方面……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几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依靠发展国民旅游拉动内需的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只要发展国民旅游,几乎必然地只能扩大外需。)然而,尽管这些年中国国内旅游业稳步增长,但由于中国出境旅游的超前发展,中国的国际旅游业实际上已经沦为逆差产业,中国作为一个人均收入还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出境旅游人均花费却名列世界第一位,出境旅游的超前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内需“漏出”。如何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整国人的旅游去向,将旅游外需转化为内需,是发挥旅游业国家战略性支出产业的重要内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对于旅游外需变内需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对于发挥旅游业战略支柱产业的作用,带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从经济地理上看,海南省属于东部地区,然而正如“意见”指出的那样,海南省“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其经济发达程度甚至远低于西部很多地区。从经济发达程度上看,海南是“东部的西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困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基尼系数过高,最终消费率低迷的根本原因之一。如何探索一条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缩小地区间的差异的道路,是21世纪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内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必将为落后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探索新的途径。
再次,21世纪,中国的落后地区选择什么样的增长模式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还是在2009年底,在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国向世界庄严的宣布,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意见”深刻认识到,“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如此困难的前提下,海南选择了旅游业这个绿色产业作为突破口。这充分显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绿色崛起的发展道路。
最后,回顾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旅游业曾是引领中国改革开放之先的产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建国饭店,就诞生在旅游业内,此后“全国学建国”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在新时期,旅游业是否还应发挥带动作用,引领发展之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给予了正面的回答。
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上看,沙滩、阳光、大海,即所谓“3S”旅游,是世界旅游业的常青主题。然而,尽管中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就有6,500多个,中国的“3S”旅游依然是中国旅游业的软肋。探索海岛发展的道路是我国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方面。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具有开发“3S”旅游的天然优势,国际旅游岛直接开发高端旅游,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这给中国旅游业一个再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因此,国务院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意见”绝非仅仅着眼于海南经济,也绝非仅仅为了旅游业,而是站在更高层次上的战略决策,是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此“意见”,才是不囿于简单的“术”,而是从“道”的层面的深度解读。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