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锋:从国家大剧院门票价格的变动说起      2008-02-14

        春节前,欣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血海歌剧团将于4月15日到19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演出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歌剧《卖花姑娘》,急忙拨通了国家大剧院的订票中心,询问票价得知,票价不菲,分为100/200/400/600/800/VIP(1200)元几档。为了儿子从小能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他知道万恶的旧社会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解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人民的远大志向,顺带了解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培养社会主义的艺术价值观,尽管囊中羞涩,还是咬牙订了几张“低价票”。
        春节刚过,就接到了国家大剧院的来电(服务真好!),通知我门票改为180/280/380/480/ 680/880元几档,并特地强调:最高票价已经从1200元下降为880元了,下降了320多元!但我心中明镜一般,非常清楚,那与我无涉,我订的票每张要多支付80元。
        此番价格变动,门票价格从改革前的均价(简单算术平均)550元,降为480元,降低了70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应该是对消费者有利。(或许这正是调价的理由。我不确切知道。)然而,不用学习经济学,我立即明白,对于我来讲,要多支付80元,降价与我无关,大剧院的收益是否因此下降也与我无关。
        还是从表面上看,高价票下降似乎对于购买高价票者有利。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首先,对于高收入者,其边际效益是下降的。也就是讲,如果你腰缠万贯,买门票的区区1200元对你来讲不过是九牛一毛,此时,价格下降几百元对你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其次,还有一些追逐奢侈品的大款本来就愿意购买高价票,音乐本身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炫耀性消费。(当然,对于个别囊中羞涩的艺术家另当别论,好在这样的艺术家越来越少了。)
        因此,此番价格改革,购买高价票者大多数并不买账,甚至适得其反;而对咬牙购买低价票者,则受到极大的伤害。总体来讲,不但没有提高总体的消费者剩余,反而造成了平均价格下降,消费者剩余总体下降的恶劣后果。请注意,此中奥妙如吉芬效应一样与表面上的一般感知相反。
        其实,所有的变革都与此番价格变动一样,如何平衡受益者与受损者,如何让受损者得到相应补偿,是任何改革成功的关键,即所有的改变必须是帕累托改进。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自以为是地变革,即便处于良好的目的也往往适得其反。
 
                                                                                                                ——本文最早刊载于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