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阜新,“物阜民丰,焕然一新”,她曾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以煤炭、电力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曾有“煤电之城”的美誉,在新中国工业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海州露天煤矿曾经是“亚洲第一大露天矿”,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项目。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阜新三大煤矿相继破产,直接涉及到4.8万员工,相关企业下岗职工更是高达15万人,关系到家属近50万人。阜新面临着艰难的“转型”。
2005年岁末,考察阜新旅游资源的行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号称“亚洲第一大露天矿”的阜新海洲露天煤矿遗址。总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的巨大矿坑,犹如一座伸向地心的巍然的负山体,沿等高线般的环环“梯田”逐层下沉,收拢,直至地面下200多米的矿坑底部。在冬季的寒风中,自然的地火冒着白烟与蒸汽机车的水蒸气融为一体,真正枕木铺就的铁轨,锈迹斑斑的巨大电镐,还有那“梯田”上形成的冰瀑布……,这一切给我不灭的印象。
中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阜新旅游业要成为当地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就必须依托老工业基地的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独特性卖点的旅游业。阜新旅游业也只有与工业旅游有关的项目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才能使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
一个地区旅游业必须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即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阜新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宗教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出土文物,还是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知名度较低,不具备独特性,以这些资源为支撑,阜新旅游业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可能做大做强,更不可能在社会经济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以海州露天煤矿为核心构建“煤电工业遗产旅游之城”,则可形成阜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矿区再生和创造就业带来新的生机。
海州露天煤矿是新中国工业化史的真实见证,具有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巨大潜力。
海州露天煤矿作为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其知名度非常高,是新中国工业化历程上的“金钉子”,很多人都是首先知道海州露天煤矿进而了解阜新的。1954年以“阜新露天煤矿”为标题的B-2邮票,1960年以阜新露天煤矿电镐为图案的1960版五元人民币,中华世纪坛镌刻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300米甬道的石壁,也将海州露天煤矿的诞生日刻写其中……,阜新早已成为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光辉缩影。所有这些都能成为阜新旅游促销不可多得的天然符号载体。
海州露天煤矿矿场东西长8华里,南北宽4华里,垂直深度将200多米,总占地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有28个界平盘和8个作业平盘,平盘边缘裸露断面清晰地显示地质结构特点,恢弘的尺度如纳斯卡地画的大地艺术,给人以巨大的心理震撼。煤矿遗址上斑驳的铁轨,废弃的电镐,艰难行进中的蒸汽机车……,寥落的遗址诉说着英雄迟暮的追思,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种裸露的“废墟”,与深埋地下的废弃矿井完全不同,她是可直接触摸可直接感受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
海州露天煤矿作为工业遗产,绝不仅仅是具有令人震撼的外表,更具有深刻的工业文化内涵。海州露天煤矿的开发建设是以前苏联列宁格勒煤矿设计院杰米多娃等专家的设计为兰本,期间融入了马场一男等日本专家的部分建议,而主体出于我们新中国第一代露天采矿专家和干部、工人“三结合”的总体创造,是中国大型露天煤矿生产工艺的集大成者。更重要的是,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一五计划”之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沧桑历史。几代人艰苦创业历程的真诚和壮美,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记忆。这一段既不遥远又已然逝去的历史,将激起无数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心中的共鸣。
可观可感的工业遗址和其中蕴涵的深刻文化内涵是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业的两个不可或缺重要方面。国外的经验标明,这样的现代遗产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以海州露天煤矿为核心能更好地整合阜新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成为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
从煤炭工业的角度看,阜新的三大煤矿资源已经枯竭;但从旅游业的角度看,却遗留下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富矿。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按工业遗址旅游的思路,以海州露天煤矿为核心,可以形成“煤电工业遗产旅游城”,填补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空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重要思路。
阜新煤矿从日伪时期就开始了挖掘,其历史可追述到上世纪初。近一个世纪以来,煤矿的挖掘遗留下一系列工业遗址,其中很多都可转化为旅游资源。阜新孙家湾万人坑在阜新市孙家湾南山,埋葬着5万阜新煤矿工人,他们大都与1937~1945年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压榨下,死难矿工纪念馆就建在露天煤矿旁。
阜新几十年煤电开发,沉淀了大批相关人才,这些人员大都在阜新生活了几十年,很难背井离乡再就业。与煤电相关的工业旅游开发可为他们提供一个崭新而又熟悉的就业环境,帮助他们实现在公园中就业,在熟悉的环境中就业,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其实,这些看似再就业非常困难的人群,却是新型工业遗产旅游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将在阜新工业遗产的展示、线路整合、深度讲解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巨大的有纪律的产业队伍,将成为优秀旅游服务的人才后备军。
以海州露天煤矿为核心发展阜新旅游具有比较优势,且基础设施完善,便于整合其他旅游资源。
海州露天煤矿的规模宏大,具有极大的容量和可塑性,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产品,支撑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重任。海州露天煤矿位置就在城市的边缘,距离市中心不过几分钟车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阜新城在发展初期都是以煤矿为核心建立的。如果以海州露天煤矿为核心发展旅游业,依托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容易整合各种资源,甚至废弃的厂房、宿舍等都可以开发成为具有特色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新义线铁路,101、102国道、正在修筑的京哈高速贯穿阜新,更便于阜新市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并不排斥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反其与海棠山摩崖石刻、藏传佛教、蒙古风情、大靑沟自然山水等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辐射能力可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发展,最终使得阜新成为一个既具有核心旅游产品,又具有丰富的辅助性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旅游目的地。
工业遗产旅游符合新型旅游市场的需求。
众所周知,当今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旅游方式,旅游需求向怀旧、探险、深度体验等方面发展。而阜新的工业遗产旅游正有潜力满足这些新型需求。工业遗产旅游首先要把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来看待,但工业遗产与自然遗产、历史文物等还是有一定区别,在开发中没有必要过分小心冀冀,完全不变动原貌。对工业遗址进行适于现代旅游的休闲体验开发,带来的争议将是最小的,因此创意的空间是极大的。
工业遗产旅游既可以是工业主题旅游,还可以是工业出背景,让服务业、设计业、展览业、甚至现代办公、新社区等等出主题,用旅游业去催生主题。至于旅游的主题是什么,什么形式,可以是很多种多样的。
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德国鲁尔区将工业遗址改造成工业遗产主题公园;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工业厂房遗址被改造成艺术家的展览地和时尚公社;广东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改造为中山岐江公园。以工业遗址为背景还可以举办大型的演出,模仿北京以紫禁城为背景举办的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阜新可以参考这些做法举办大型露天主题演出。此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开发蒸汽机车旅游,利用现有的蒸汽机车和铁路,适当改造形成深入地下的环形铁路,该铁路既是旅游项目,同时也可以是旅游交通工具。阜新的地下煤矿还可开发探险等旅游项目。废弃的房屋也可以开发成为特色住宿设施或地矿博物院……总之,可引入多种时尚的旅游开发方式,使阜新工业遗产旅游摆脱单纯观光旅游的局限。
阜新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阜新的很多煤矿将被废弃,废弃的露天煤矿将不可能再花大量经费每天抽水不止,巨大的露天矿场将很快形成巨大的静止的湖面,令人震撼的遗址将从此消失。废弃的矿井也将不可能再为其排风,巷道将弥漫满瓦斯等有毒气体,人员将不能再进入。老旧的设备一旦停止使用,没有人再去维护,将迅速锈蚀,成为废铜烂铁,或成为被再利用的原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遗产设备将消失殆尽。而技术人员也将外流,今后将不再有可利用的懂煤矿技术的员工。更为重要的是,下岗的大批员工急需寻找到新的就业方式,他们需要新的工作岗位养家糊口。此外,如果不对矿址进行再利用,就必须简单对废弃的矿址进行安全处理和生态恢复,这些后期处理的费用是极为昂贵的,而单纯的生态恢复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因此,尽快将阜新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出来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工业厂房遗址都曾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素材,我国也有将工业遗址开发成为公园的先例。然而,阜新整体转型成为以工业遗产旅游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遗产公园项目所能涵盖的。因此,从社会经济转型角度审视和评估阜新旅游产业依托,尽快完成阜新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使阜新成为我国独特的“煤电工业遗产旅游之城”;为阜新旅游业发展确定战略目标和发展手段,为今后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和其他旅游旅游项目确定发展思路,是极为迫切的问题。
矿产资源枯竭的阜新,正艰难地寻求转型。我们有理由期待旅游业将为阜新的再次辉煌注入生机。我们更有理由期待,这雄伟壮丽,却又破败凋敝的工业遗迹,在旅游开发中成将为涅盘的凤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工人再就业和工业遗址的再利用,使这片土地再度“物阜民丰,焕然一新”。
——本文最早刊载于《中国旅游报》,2006-03-15